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加快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果转化的思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 余敏江 | 时间: 2017-09-30 | 责编: 毅鸥

创新机制推进成果转化

高校智库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仅可以使智库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并从中获取收益,还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促进高校智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紧紧抓住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创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机制,破除不利于成果转化的瓶颈束缚,从根本上促进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探索建立“双环流”的中国特色“旋转门”机制。一方面,鼓励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党政部门挂职,也鼓励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党政机关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到高校智库从事研究工作。这样既弥补了高校智库学术型人才多、应用性人才少的不足,促进高校智库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和流动化的人才队伍两支队伍建设,也拓宽了高校智库与决策部门交流、联络、合作的渠道,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依托优势学科或特色研究领域,整合跨学校、跨学科的相关知名专家学者,联合党政机关,组建“官、学、研、用”模式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课题的攻关研究,生产出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高质量成果,并把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积极地渗透到有关决策部门中去。

其次,完善高校智库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要有专门的财政预算来支持高校智库的发展。政府对于高校智库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可以采取固定资助的方式,用于加强智库的团队建设,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合作以采购智库成果的方式进行。此外,应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公益基金、企业和个人对高校智库的投资或捐赠。多元经费投入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智库研究客观性、独立性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促使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扎根某个领域进行“精耕细作”,形成精准的有效智库知识生产体系的根本保证。

再次,完善有利于高校智库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应突破倚重“学术论文、纵向课题、学术内部评价”的科研评价传统,根据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不同,将智库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中。将聚集一流专家的能力、接近决策部门和政策精英的可能性、在学术界和媒体领域的网络关系、研究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媒体曝光率、建议被采纳的比例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最后,完善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推介机制。建立高校智库成果推介的公共平台和智库成果采购制度,促进智库转化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并明确决策部门采购成果的标准和程序,按“质”付酬;拓宽成果的转化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闻发布会、座谈会、论证会、智库论坛、蓝皮书等多形式载体进行宣传、推介、推广,打造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增强智库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1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