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梁: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布时间: 2017-11-08 16:17:4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高梁    责任编辑: 毅鸥

高梁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副秘书长

我国中期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对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的成就做了高度概括,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根据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在今年年底有望达到80万亿元,所以生产力水平是显著提高。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改革全面发力,逐渐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中,我们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在很显然,改革的框架目标已经接近实现。

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现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果看80万亿元经济总量的话,我们今年的人均GDP 将达到6万人民币的水平,就是说我们很快将达到人均收入1万美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判断不变,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到了这个节点,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的一个经济意义上的延续。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同时也包括生产达到很高水平,但是生产对发展本身内部也存在不平衡。比方说我们互联网应用的世界,这方面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在工业总量上已经是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基本的信息技术、元器件生产,包括很多工业行业方面的技术水平还处于短板,这个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所以十九大报告直接指出,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包括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有赖提高,生产保护任重道远,以及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方面等方面的不少问题。

总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大报告提出几大任务,其中有一项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认为这是值得重视的,新发展理念包含了五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二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类制度;第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第四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五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特有的基本任务做了重要阐述,及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跨越的迫切任务,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新概念,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跨越的迫切任务,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跨越、经济的跨越,而且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跨越。

所谓跨越,可以理解为一个发展方式从量到质的重大改变,是指经济体系在总体上的重新构建,这应该是新发展阶段中间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方针。

所以在这样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把经济发展推向全新的高度,过去我们的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将来会变成政府放开的问题,也很可能是一个攻关爬坡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这个任务的艰巨和重大。

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类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一个新型的全新的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产业和新的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方面等等。特别讲到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过去习惯于发挥比较优势,在技术上比较多的依赖外来输入的技术,今后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经济要更为直接地在国际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直面较量,这也是对我们国家的企业、对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种种综合经营的能力,包括品牌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高要求,而现在大多数企业,和这个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科技进步,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支撑。进一步确认了要把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就是新经济增长动手关键环节。在新发展理念中,还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研究农业的学者需要认真去思考的。

另外,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十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重点强调了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配置的重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及后面各项完全市场体制和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任务,最后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经济体制改革是服务于提高经济总体活力和竞争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对前30年改革经验的总结所提出的主要的改革指导原则。

一直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关注点在于,国资国企改革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方面。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表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混改实现产权多元,既包括国有企业引进非公资本,也包括国企互相持股,也包括国有资本向非公企业参股,这才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党的历次改革文件反复阐述的原则。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10家左右,其中3/4是国有企业,在地方国有企业中,特别在完全竞争的领域中,也开始产生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恰恰是国有企业这些年改革的显著成果,更为重要的,国企也是科技创新的助力、实现驱动创新的中坚力量。

关于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关系。30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要建设更加健康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进一步消除阻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作用。

在新时代,更应该重视发挥企业在以下领域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建设企业为创新主体,官产学研用全面协作的灵活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经济整体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有万众创新的市场作用,同时必须有政府对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安排,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力量。第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三,科技绿色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第四,强化二次分配功能,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脱贫攻坚。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激发包括微观和宏观在内的整体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和竞争力。经济改革的目标,经济改革要服从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既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作用,这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文章根据10月2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副秘书长高粱的发言整理成稿)

文字整理/中国网记者 毅鸥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