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写本及其物质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张春海 | 时间:2018-04-08 | 责编:李晓曼

  4月6-7日,主题为“写本及其物质性”的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中外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展开交流和讨论。


  在简短的开幕式上,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系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分别致欢迎词。在论文发表环节,柯马丁提出了“写本研究中我们可以共享什么”的问题。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米歇尔·朗格勒瓦(Michael Langlois)报告了关于死海古卷中的《圣经》写本及其物质性的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余欣以“物质性—仪式性—艺术表现”为题,对中古佛教“籍经具”做出了博物学解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许建平发表了对于出自敦煌藏经洞的P.2643《尚书》写本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伟,对于中国古书所记载的“邪上”的书写方式的具体所指给出了尝试性的解答。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亚洲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李孟涛(Matthias L.Richter),发表了对早期中国写本书迹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以“从简牍古卷到纸本写卷”为题,回顾了早期丝绸之路上的典籍传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则介绍了对于文本型与物质性交错的中古中国研究的体会。此外,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学者也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古代文本中,写本是重要的形态之一。在中国古代,写本曾经长期扮演着文字传播的主要载体的角色。近年来,对于写本物质性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学术热点。写本物质性研究,侧重于写本的物质形态、笔迹、传播形式等。与会学者认为,过去几十年里,新发现的出土文献及其他类型的古代文本,使得对于古代中国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近年来,世界各地新成立了许多文本研究中心。这表明一种新型的、全球性的对古代文本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兴趣已经出现。写本研究、语文学、书籍史及文本的物质性等新兴研究,以及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本文化的相关课题,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写本及其物质性,开展深度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多学科的视野和各种新方法,共同探索推进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然非常必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