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没钱也要高消费,“隐形贫困者”的消费观值得推崇吗

来源:上观新闻 | 作者:陈方 | 时间:2018-04-26 | 责编:李晓曼

  最近,“隐性贫困人口”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看腻了“生活焦虑帖”,当你看到隐形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时会不会眼前一亮?

   

  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千万不要小觑隐形贫困人口的消费观:他们的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去各地的旅游照,住的至少也是四星半级以上的酒店;用的一定是苹果最新款手机,时不时就吃顿大餐,穿的用的都是当季新款衣服化妆品,花高价健身或者是请私教。隐形贫困人口的日子表面看起来相当不错,不过从存款来看,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穷人,零存款或者是卡奴。

   

  当“隐形贫困人口”作为2018年网红词进入舆论视野,很多年轻人都叫嚷着“扎心了”。之前有人说“贫困限制了想象力”,殊不知,“穷”并不能成为追求“上等生活品质”的障碍。经济是否宽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花钱”“消费”的勇气。隐形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一个正向的范例——与之前满屏弥漫的“生活焦虑帖”相比,“隐性贫困者”这个群体多无畏啊。

   

  你可以说“隐形贫困人口”是被消费主义腐蚀出快感的年轻人,也可以说这个群体是消费社会中最称职的“买家秀”。然而,无论围观者如何褒贬,隐形贫困人口自有其生活逻辑:住过了能从落地窗看夜景的房子,再也回不到有铁栅栏的合租屋里,这样才能激发挣钱的动力啊;既然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自己还不能假装轻轻松松地生活呢?年轻就要有年轻的样子,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比存款更有吸引力,这有错吗?

   

  没错,年轻是最好的资本,青春是可以被用来消费的。任何无损于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当“空巢”的焦虑、“佛系”的苍白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标签时,“新隐形贫困”为何不能跻身其中?

   

  “新隐形贫困”者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会成为主流,也不该成为主流。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被理解,但不必去推崇。从舆论的反馈来看,在大多数人眼里,这同样是一种很“作”的生活。“能赚才敢花”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观念,如果你留心观察身边人,大多数非继承财富拥有者花钱都比较节制,他们知道挣钱辛苦不易,所以懂得在花钱时候要谨慎克制。如果你留心观察那些隐形贫困者也会发现,他们并非富二代,家境极其一般,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单身,还生活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没有任何家庭负重,所以敢不计后果地消费,生活得更恣意。

  

  这种看似讲求“品质”的生活方式,在普通人传统的生活观念里,反而是不负责任的——习惯了无节制的消费,成家之后如果夫妻双方还保持“月光”的习惯,即便不谈养育下一代以及赡养老人,单单是家里需要一笔应急的钱时,风险又该如何来化解?类似的诘问比比皆是。问题是,新隐形贫困者并没有生活在这样的“假设场景”里,他们为何不能享受这种“放纵的消费自由”呢?

   

  与诘问并行的也许是我们的好奇心: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到底能“持续”多久,成家之后,他们还会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吗?然而,这样的担忧算不算过度介入呢?或许待他们成家之后,生活方式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消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当然,追求生活品质也不能被消费主义完全绑架,这是“政治正确”的生活观。虽然笔者不推崇“新隐形贫困者”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勇气去实践他们的消费观,但隐隐得还是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该花钱时就要花”的消费动力。

   

  笔者身边有一位朋友,夫妻二人工作稳定,收入宽裕,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生活没有什么压力,只是他们节俭了半辈子,偶尔出去游玩一次都会“心疼”。每次聊天笔者总是和他开玩笑,“等你真正老了,消费的欲望没了,我看你攒的钱还有什么用。”如果说过度消费是一种病,具备消费能力而不敢消费真的就算一种健康的生活观么?

   

  所以,即便笔者不推崇“隐形贫困”的生活观,也决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身边的这位“不敢消费”的朋友听听。哪怕朋友批评这又是一碗“毒鸡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