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隆国强:讲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与启示

来源:中国智库网 | 作者:隆国强 | 时间:2018-05-15 | 责编:李晓曼

  5月9日晚间消息,“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讲座第4期暨“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9期在北京金融街交通银行大厦召开,CF40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将就新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开放40年》中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关内容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是隆国强演讲全文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特别是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你们牺牲晚上休息时间,大家一起来回顾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中央已经决定要在全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纪念改革开放40年,我一直讲,我们不是为了陶醉于过去40年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从过去40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可以走得更加顺利一点。


  在过去40年里面,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人说这是有记载的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说把中国的经济奇迹作为一个辉煌的巨著,毫无疑问对外开放是这个巨著里面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那么今天和大家来一起,主要是回顾,在回顾基础上我们做一些展望。所以今天我的题目对外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对外开放的回顾。


二,对外开放经验总结。


三,在新的形势下一步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展望。


  我发现在座年轻人居多,早期开放的历程我们其实都没有经历,但是我们享受开放带来的成果,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过去40年的开放,那我们还未必能享受得到。


  不同的研究者对过去40年,他采取不同的划分,我个人认为可以分成四个阶段。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到92年,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改革开放启动阶段。第二个阶段,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把中国对外开放推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是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1年底加入WTO,中国开放进入了一个规则化的开放阶段。从2013年开始,十八大以后,我们在十八大前后,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上贸易大国、投资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大国,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大国开放新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我们开放的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对外开放启动阶段,78年三中全会拉开了序幕。实际上在三中全会以前,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央就在谋划拨乱反正,从政治斗争为主,在追赶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前三两个星期我到江西去,去南昌有一个“小平小道”,就是69年到73年,小平在那三年四个月的时间下放,在工厂里面工作半天看书半天,江西的同志就说,井冈山的经验是江西贡献。改革开放的经验贡献在哪儿?小平同志在江西的岁月,起源就在这儿。我去参观了,回顾这段历史有一定道理。小平在工作的时候和工厂的工人和社会底层的接触,他发现,我们当时社会主义搞了20年,但是贫困问题还是那么严重。后来大家听到小平同志讲,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的工作重心。到后来一系列我觉得我们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可能在那个时候,在小平的脑子里就已经开启。


  我们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分成两大阵营,一个是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一个是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不能说中国是完全封闭的,我们是和社会主义阵营是有贸易投资。但是50年代和苏联破裂以后,我们夹在两大阵营之间,既没能西方开放也没能对社会主义开放,我们进入一个封闭的状态。


  一直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末。文革以后拨乱反正,当时我们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当时时任的副总理谷牧带了30人代表团到西欧15个国家,看了80多个工厂、矿山、科研机构、大学等等,看完以后,非常震撼,不知道二战以后以后世界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切身观察我们与世界先进的水平有多大。回来以后就给中央汇报。汇报会,中央开了两个多月的务虚会。在那一年的夏天,开完务虚会我们到了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我们要向世界开放。小平同志说“不开放死路一条”,这是准确判断了全球的大格局以后非常重要的结论。这句话高度凝练了开放的重要性。但是你想开放行不行呢?那还有一个所谓可能性。


  在78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国际形势做了一个全新的判断,因为在此之前,国际形势、国际潮流是什么?国际潮流是无产阶级要革命,民族国家要独立,革命与战争是时代的主流。如果是这样的判断要搞国防建设。后来到80年代初,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五个字,关键词就是四个字,和平、发展,这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可能性。


  所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觉得最重要是我们逐渐的树立了一个要对外开放的理念,这是最大的成功。我们改革开放走过了很艰辛的历程,有来自于外方、内部的扰乱,但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说在这个理念树立以后,我们就付诸行动,80年开始建经济特区,为什么建特区?因为要试验怎么开。在一个特区里面特定的区域很有限,当时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选他们有考虑,靠近毗邻港,靠近台湾省,还有著名的侨乡。在这里面选特定的区域,有几个好处:


  第一,把有限的资源投进去搞基础设施建设,那个时候真的是没有钱,一点点钱把“三通一平”搞完以后,土地批租给别人,收回来再来投资,滚动式开发,所以早期艰难大家很难想象。


  第二,在这个特区里面,很小的范围可以提供很多优惠政策。


  第三,可以提供特殊的管理体制。扁平化的、高效的,叫管委会。今天看中国各种各样的特区延续了管委会,传统政府的管理体制,行政程序很复杂。在这个里边是政府派驻机构,由政府授权,但是管理是高度扁平化,所以在很小的地方软硬件重大的改变,打造了一个吸引国际投资的小环境。


  除了这以外,我们开始吸收外资。吸收什么样的外资?不是所有的外资我们都欢迎。其实我们从很早开始,第一要解决的带来新技术,发展中国家普遍希望有。第二个很重要,是希望他能够出口创汇。70年代恰好亚洲四小龙成本上涨,有很多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投资要寻找一个更低成本的,最早投到东南亚,中国开放以后我们实行这一系列政策以后,逐渐开始有来自于四小龙的投资,最早的港商,三来一补,搞加工贸易。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学界有一次大的讨论,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那个讨论大家对整个全球,当时用全球经济大循环,现在叫全球价值链,但是那时候应该说对全球价值链是在形成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认识和判断非常重要。正是在这个判断基础上就开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最早是三来一补,后来从来料加工变成进料加工为主。这个解决了中国制造业缺乏竞争力的缺陷。


  原来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制造业满足国内,最大的问题没有国际竞争力。做生意,我们也会做,但是你在国际上卖不掉,你的品质,更别说品牌、渠道。出口型的外资,把外来投资者他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国际销售的渠道和一部分品牌的渠道与我们低成本,特别是低成本劳动力的因素结合起来。应该说是在供给侧解决了我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么一个重大问题,使得中国迅速出口大幅度增长,到了后来,我们现在变成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今天出口里面还有三分之一是加工贸易,高的时候接近60%是加工贸易。所以在这个时期应该说把加工贸易发展的种子给播下去了。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推进计划体制改革。计划体制,经营全是垄断,后来我们放松外贸权,国有的企业搞内部的核算,搞承包制等等,鼓励扩大出口,这是在第一个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第一阶段的时候西方国家制裁,91年前苏联解体,可以说中国当时面临国际环境是非常复杂和严峻,社会主义阵营进入低潮。但是与此同时你看到西方国家搞信息高速公路。在这样的一个复杂背景下,怎么办?所以这时候我们一定要看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看他回忆录,当时他们家的家人对小平说,你南巡你最近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小平说,考虑最多的就是苏联的解体。为什么解体?它的教训是什么?能够在思考的基础上,小平“南巡讲话”,大家看到一系列的讲话,说白了就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和开放这个方向。


  所以我说在特别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最高领导人能不能战略定力,能看清世界大势,能够看清我们发展方向,这真的是非常难能可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们改革开放掀起新一轮热潮,我们吸收外资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面,从几十亿美元跨过一百亿,跨过二百亿美元、跨过三百亿美元,连续三年跨过这个台阶,连续两年150%的增长。在这个时候我们还做了很多的改革,税制改革,94年我们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跟开放有关系的改革其实有两项。一项就是汇率对美元改革。在80年代我们鼓励出口,我们就找到叫做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黑市,其实有三类市场。外币的汇率是5.7块,调剂市场汇率波动很大。我们当时94年重大的改革,就把汇率变成一个统一的银行外部市场,一美元对8.7块。汇率定了是有力推进改革。到90年代的时候,我们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这是根据开放带来的。外贸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里面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外贸。


  第三个阶段就是加入世贸。美国人现在开始后悔了,不应该让中国加入世贸。当时美国怎么对付中国也有一个大讨论,到底是遏制中国,还是把中国纳入美国为首的全球体制里面,就是接触和遏制。讨论的结果是接触,建立中美战略贸易合作伙伴。加入世贸之前美国政府都要讨论一次,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在贸易伙伴之间没有歧视的待遇。但是这个词最惠国很容易产生歧义,当时跟人家说把这个歧义去掉,正常贸易待遇,每年要搞一次,这是很大的风险。我们对美贸易总是在政策风险之下。加入世贸组织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对世贸公平,彼此都要给予最惠国待遇。


  经过艰苦的谈判,从86年开始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们谈了15年,谈判的历程很长,但是谈判的过程我们也没有虚过,谈判的过程是学习国际经贸规则,我们不断树立开放意识、规则意识。所以在这个过程本身,对干部、群众教育的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当时很担心与狼共舞也是促进改革的过程,也是企业加快提升竞争力的过程。正是有了谈判的过程,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加入世贸组织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很多方面,我们涉外经济体制方方面面进行了我们的兑现,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这个改革是非常全面非常深刻。光我们的法律就修订了2300部法律。红头文件,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红头文件和WTO不相符,和入世承诺不相符,几十万份。所以说加入世贸组织,一方面是我们开放的重大的过程,是我们的规则和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重大过程,也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改革重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的出口、吸收外资,到后来我们对外投资等等,各种涉外经济活动快速发展。而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大家担心很多问题并没有出现。今天我们回过头总结经验教训,一个就是前面讲的,在谈判的进程中我们进行了改革,我们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做了准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对我们很多产业评估、对它的潜力、竞争力的评估可能太过于保守,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要感到幸运的就是,我们非常审慎的同时又是集中进行开放以后,应该说总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是很成功的,使得中国经济开放的水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现在美国人的焦虑,不应该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家看到新闻里有这样的讨论,有些人说我们没有很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个事我们每一个新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前面几年,每年世贸组织对你兑现承诺做评估。然后作为贸易大国,每隔两三年,还要对你的贸易进行评估。在所有历次评估里面,中国都是没有问题。如果你有问题,你想你的贸易伙伴会放过你吗?应该说中国人的传统很重承诺,不是加入一个协议,说退就退了,所以我们的很多承诺都是很认真去履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贸易还是为发展迅速超过排在前的货物贸易的大国。然后“引进来”的“走出去”。原来投资转移引进来,贸易走出去,出口。我们从这个阶段开始,对外投资进入一个快车道。我们在97年的时候,江主席提出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今天我们来看这是很有远见的。去年1200亿美元,前年多少1700亿美元,变成全球前三大对外投资输出。那么在这个阶段末,我们每年超过800亿美元。你的发展、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企业它有这种内在的需求,一定的能力通过对外投资来整合全球的资源,整合全球的市场。所以在这个阶段和以往相比,走出去迅速地崛起,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那么同时,在加入世贸组织、多边贸易组织的同时,我们很快启动了区域经济合作。2001年的时候,朱总理和东盟当时“9+1”提出来说,东盟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当时立马谈判,在专家组论证基础上就开始正式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和别的国家自由贸易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球体系下,自由贸易安排,每年平均下来增加6.2亿。到了本世纪前十年,平均每年12.8亿,翻了一番,现在世贸组织有400多个自贸安排,自贸安排层出不穷,雨后春笋一般,这是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里面一个非常显著的线索。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启动到现在有15个自贸安排,我们在这个趋势里面我们也没有落伍,在前些年的开放战略里面也提出来自由贸易区战略。


  同时我们还启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到了2013年以后,我们进入大国开放。为什么大国开放?到了这个阶段,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变成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变成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服务业贸易前三大,GDP排世界第二,变成一个大国。在过去这些年开放的领域有一些重大的举措,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引领,做了很多的改革。自贸试验区是改革的一个试验场,它不是等政策的洼地,不是说在那个地方搞特殊优惠政策,它是要强调在这个里面,比如说政府的简政放权、政府的监管、贸易的便利化、还有市场开放等等领域里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每年去评估,有哪些好的经验,总结基础上要复制推广,迅速向全国推广。


  所以它和以前的特区,给优惠政策是不一样的,它是着眼于要打造开放的高地,而试验区,它是实验田,先行先试的地方。那么同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一带一路”,21世纪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称为“一带一路”,这是中国提出目标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区域合作倡议。短短四年的时间,提出这个倡议以后,进展可以说是得到了超出预期的进展。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合作共赢,这个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覆盖了40亿人,60多个国家,应该说大部分国家都很积极。比如说产能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些早期项目也是进展很顺利。


  当然作为宏大合作倡议,短短四年多,这是刚起步。我们只能说开局良好,进展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前景很广阔,未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各方共同合作来推动。


  从政策上来说我们开始启动叫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在这个时候,一个很重要新的内容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的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大家都知道我们曾经是经贸小国人口大国,作为经贸小国的时候,接受国际规则、遵循国际规则,但我们变成大国以后,人家对你的期待不一样。而我慢慢就发现,这一套现行国际治理体系有很多问题,碎片化、低效率、包容性不强,不公平不公正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办?实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缺陷,大家对改革是有共识。


  我们说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一个调整期,需要改革是有共识,但是改成什么样没有落实,大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把这个利益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我们要为全球经济治理来贡献自己的智慧,提出一些方案。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我们倡议中的其中一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有金砖国家银行。在新的一些发展金融机构弥补不足,“一带一路”本身是很重要的倡议,还有G20,在杭州峰会我们也提出很多倡议,我们在WTO的贸易便利化谈判里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逐渐的显现出来。


  这是过去40年,我比较详细回顾这个进程,大家看到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开放的重点其实是不一样的,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今天在这儿回顾说,过去40年做得什么样?应该说这是大家有共识。世界银行说,中国是全球进程中少数几个受益较多的发展中经济体。无论看数据还是生活切身体会,我们都觉得对外开放我们取得巨大的成绩。取得这个成绩,我觉得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而且这些经验对我们下一步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好尤为珍贵。每个人有不同的总结,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总结。我觉得这么几条对我们未来是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句话到今天说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刚才讲,一开始树立一个开放的理念叫突破自力更生的观念,是有很大思想认识障碍,是不容易的。那么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平南巡那么复杂国际环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天又碰到一个,世界变得什么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等等等等,尤其是中国现在变成一个大国。别人想从外面遏制你,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犯错误,不要犯方向的错误。总书记一直讲,不能犯方向的错误。这就是说我们要准确判断这个大势,你看习总书记在达沃斯的演讲,在博鳌的演讲。我们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依然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它反映的是生产力在全球布局的需要。特别是这一轮信息技术为代表新一轮革命,会进一步深化全球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外面有多少的扰动,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这是一个基本国策。


  第二个,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刚才给大家回顾了很重要的一点,顺应国际潮流开放,但是你怎么开放?世界银行那句话有一个潜台词,中国是少有的几个成功的,那有意味着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成功。它受益比较少甚至未得其利身受其害,你要有正确的开放战略。正确开放战略是什么?我们去总结,首要要紧紧的围绕国家发展目标来制定改革开放。过去中国快速工业化解决什么问题?发展经济学有一个叫养缺口,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两个缺口,一个资金缺口,第二个外汇缺口。对外开放要将来什么问题?对外开放解决外汇缺口。出口创汇是改革开放40年前30年努力的事情,你要有外汇才能引进先进的设备、人才,你作为后起的国家才能跨越式的发展,把别人一百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用30年走完,压缩式发展。你开放进程中你通过学习蛙跳式的发展你才有后发优势,把后发优势发挥出来。


  我们几个阶段开放重点不一样,与时俱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自身优势劣势的演变调整开放的战略、放的重点。


  第三个,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动摇,要与时俱进调整开放重点。


  第四个,我觉得很重要量力而行,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大国小国都有责任,但是大国的责任更多一点,不负责任你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用。但是你超出自己的实力去过多承担责任,你可能就会透支你的信用。作为一个新兴大国要特别把握好。


  最后一点,任何时候都要有风险意识,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五条是总结40年和未来进一步依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该怎么办?下一步开放,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谋划未来。我们看到我们发展目标变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变了,那么我们的参与企业分工优势也变了。所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再来谋划,国内发展和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我们的开放有新的要求。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蕴含很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对外开放的深刻变化,我们参与全球竞争也有新的调整。这三方面因素,就是我们制定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的三个最基本考虑的点。


  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原来不一样。有人会比较说,中国发展阶段,最近搞的中美贸易冲突,日本怎么样。我们比较中国和日本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到了美国的GDP60%水平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大外部环境,我们今天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那时候在酝酿,但是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新一轮革命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生活生产方式,这个进程才刚刚到来。这个里面是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如果你把视野拉得更长,人类的进步,第一次是农业革命,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定居,不用摘果子,不用狩猎,人生存能力大幅度提升。这是2500年前。250年前,是工业革命。中国在农业文明是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康乾盛世。但是我们在工业革命的时候落伍了。


  今天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回顾过去我们看到,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实就是一个全球格局洗牌重大的契机。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里面抓住了这个机会,你就可能后来居上。如果说你丧失了这个,原来很发展,你也会滑落下去。看200年前历史,既有正面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也有过去封闭起来落后挨打惨痛教训,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我们认为这是最大历史机遇,中国想办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里面,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关起门来那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继续扩大开放。


  第二个,高端的产业、人才加速对华汇聚。一年1200多亿美元,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早期来的投资70%是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现在是高端的产业、人才的引进,2004年的时候,归国留学人员一年不到2万人现在40多万,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除了中国留学人员要吸引过来,我们还希望各种各样的各种肤色、国籍的人来中国创业,为中国现代化做建设,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


  第三个,全球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们的长项,把我们的资本、技术带出去。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有能力通过对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去获取自然资源、能源,去获取技术,去获取制造能力,去获取品牌、渠道、人才等等,让我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获取资源。全球化的主角不是政府,政府是搭台定规则,全球化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推。所以中国企业慢慢开始国际化。


  当然还有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年春节前后开始中美贸易关系开始紧张起来,所谓的舆论战、贸易战等等还有很多“战”。克林顿的时候美国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怎么对待中国,在过去两三年里美国又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美国战略界,大家说对华战略焦虑,就是怎么来对付中国。结论大家都看到了,特朗普明确提出来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这是中美关系重大的变化。


  在未来中美关系里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里可能有长期的中美贸易摩擦当然还有很多方面,我们今天没有展开讲。


  还有一个,不仅是中国,我们还要看到更广泛的是什么?中国人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我们各个产业开始升级,升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和原来的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个水平分工或者慢慢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13亿的大国开始升级,使得我们所面临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我们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的往印度、越南走,新兴经济体也进来,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然后我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国家,国际关系非常复杂。我们看到机遇论、威胁论交织在一起,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这儿。


  所以我们挑战,除了一般的挑战其实我们还面临很多独特的新兴大国所面临的挑战。以前我们靠的是密集型劳动力,现在大家知道劳动力不便宜了,我们蓝领工人的工资和发达国家比只相差3倍或者5倍,我觉得我们有很新的优势涌现出来。一个是成本的优势正在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我们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创新都是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的支撑。第二个,全世界制造业能力最全的一个国家。我们有完整的产业制造体系,这也是个巨大的优势。第三个,我们中国政府投入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相对比较完备。第四个,还有3万的亿外汇储备,这对我们升级也是至关重要。大家千万别说外汇储备多了,关键是要用好。还有一个需求侧,我们有巨大的市场,大市场对你产业升级、对研发、对品牌都是极其重要,搞研发成本要分摊,你必须得有规模,你搞品牌你要分摊成本,所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企业,比如说腾讯、阿里巴巴就是靠国内大市场先把它壮大,然后它就有能力到国际市场竞争。


  所以说我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参与全球的合作和竞争有了新的优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办?新兴大国竞争力升级战略,核心目标两个。一个营造互利共盈国际环境来保证我们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发展。我们2035年进入现代化,2050年进入现代化强国,这个路还是很长,这个阶段大家要知道,大国崛起的阶段其实是风险最多的阶段。国内有很多矛盾,经济结构、税务结构、地区结构都在变化,国际环境又处于极其复杂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审慎制定好我们的战略,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


  对外开放肩负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真正,这个互利共盈不是口号,说给外国人听忽悠别人,不是。你设想一个大国,如果不能跟人家互利共盈,是一个自私的,那人家怎么希望看到你崛起,怎么会支持你崛起。所以互利共赢既是我们大国的责任,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


  第二个目标,我们的经济力要升级。从以前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很多的事情。一个就是“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包括开放的领域要更加全面,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投资引进来走出去,区域合作等等各个领域。开放的地区要更加前卫,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开放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打造开放新的高地。我们提出来要探索自贸港,要建设大湾区,这都是我们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内容。开放的对象也要更加全面。早期我们说开放,历史的原因,我们引进来的投资主要来自于发达经济体,出口主要在发展中经济体。随着全球格局已经变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贸易里投资,增长速度持续的高于发达经济体,我们提出来“一带一路”,更加重视发达经济的开放,重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


  第二个方面,加强创新能力国际合作,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引资、引技术、引智相结合。服务开放为重点,不断扩大外资准入,建设贸易强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在资本技术密集的制造形成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微观主体上培育一批有世界级有国际竞争力中资的跨国公司,让他们来作为全球竞争新主体。


  还有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需要我们涉外经济体制做更大幅度的改革,所以要对接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打造一个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对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除了刚才前面讲的都是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一个虚的,规则制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们在全球治理体系里面制定制度话语权、影响力。主动承担和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实力相符的国际责任。我们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完善全球的经济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但是我谋求建立势力范围,我们也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特别要处理好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同时我们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尽管WTO谈判比较慢,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同时又重点来构建自由贸易。最后,大力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这是全球治理层面上。


  最后一点,老生常谈,但是依然十分重要或者更加重要。新一轮的开放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开放风险。


  主要防范三个,推进金融开放,但是要确保金融安全。


  第二个,加强资源能源国际合作,确保资源安全。


  第三个,粮食安全。中国耕地很少,进口粮食,比如说大豆、油料,大家一定要看到我们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我们要用好全球资源,利用全球资源要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注意安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谋划和推进新的对外开放,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