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上半年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增长平稳持续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 作者:胡迟 | 时间:2018-07-18 | 责编:李晓曼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统计数据显示,从增速上看,宏观经济延续了2017年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4%,CPI同比上涨2.0%,仍处于温和区间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前5月就业人数就完成了全年过半的就业任务。

经济指标既可以反映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也可以据此实行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由此,上半年的经济指标对预测全年的经济走势一直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风向标意义。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就更加备受关注,因为可以在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从中判断2017年经济企稳反弹的增长趋势是否得以延续,从而来推断“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从横向比较看,它还可以考察像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的增长轨迹是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还是“另辟蹊径”,对于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更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

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与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先期披露的部分经济指标已经预示了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保持了增长平稳的态势,增速已经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区间。从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两大特性看,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3.9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7.1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从工业结构看,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0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8.1%,工业机器人增长23.9%,集成电路增长15.0%。新消费蓬勃发展。从贸易结构看,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40810亿元,同比增长30.1%。当然,在欣喜于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其中的风险,与一季度的数据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表明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有分析预计,2018年这些经济指标将呈现“前高后低”,未来或许还将持续向下。

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有目共睹。从上半年经济的良好开局看,我国经济将继续运行在中高增速的合理区间,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5%左右年度发展预期目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近一个时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纷纷上调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GDP增长率预计为6.6%。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7日在索非亚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八届经贸论坛时用“三个不会变”概括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不会变、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上半年主要指标总体稳定、协调性较好,内需拉动作用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性较好。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但是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指出,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会使得本来已经下降的外贸进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率进一步下滑,而在内需扩张过程中又存在两方面风险,其一为传统低端工业生产再度扩张的风险,其二为通胀上行的风险。

因此,下一阶段,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政策方向。

第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兼具供给与改革的双重功能,还统筹了需求侧内容。它综合地满足了我国体制改革、结构转换与“稳增长”的各种需求,很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成长特性。近两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房地产库存明显减少,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减税降费成效显现。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去库存成效突出。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4.7%。企业杠杆率和成本继续下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增量”,推动结构性调整。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进而催生更多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产业。二是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要靠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顾客不断提升的需求或开辟新市场。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推进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前进步伐。四是更加有效运用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了在多方面、更高层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条件。资本市场可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优势,通过资金募集、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市场机制,对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促进作用。

第二,保持货币政策中性稳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这一提法与去年相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需求。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调节到“稳健中性”的基点上,广义货币(M2)增速呈下降趋势,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同时更加富有弹性。

未来货币政策的运用,要在“稳健中性”的基础上确保适度的流动性。首先,要继续保持总量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降低宏观总杠杆,抑制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风险跨市场传染,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次,要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更加具有结构性和更加精准化,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央行行长易纲表示,货币政策“在结构上将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自4月份以来,央行已经分别在4月25日与7月5日,先后两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及0.5个百分点。这无疑是货币政策结构性运用的最新尝试。其效果必将是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一直是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双翼”。相比之下,开放能够从外部推动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实现了两位数的超常增长,在随后的10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的明显例证。有分析认为,中国是20世纪末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前期更多的是“单向式”的,以引进外资技术设备为主的话,那么未来扩大开放就要逐步转变为“双向式”的。以全面扩大开放,“倒逼”改革进一步深化。

首先,继续“引进来”,而且与以前相比,是全方位的开放。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宣布,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以下重大举措。一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二是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四是主动扩大进口。据悉,2017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将很快落地,在制造业方面,先前保留限制的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也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其次,加快“走出去”,与以前相比,中国经济不只是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而且还具备了主导全球化,参与规则标准制定的实力。中国经济要更多地“走出去”,实现全球配置资源,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就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最好实践。“一带一路”对中国各类经济主体、资本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输出基础设施、技术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中国实际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运作平台,让别的国家搭上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列车,从而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