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中美贸易战:思考、应对与未来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韩雅洁 | 时间:2018-07-19 | 责编:于京一

论坛现场

中国网7月19日讯 7月18日,智库中国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五期中国圆桌 “中美贸易战的思考、应对与未来”主题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雷达、于春海、于泽、程大为、赵勇、范志勇就相关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赵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勇表示,中美经贸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种关系的形成,更多的反映出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的差异和互补的局面,政策影响并不明显。“无论谁更依存谁,结果都谈不上谁输谁赢的问题,贸易战对双方都是不好的结果。”他强调,“中美两国在贸易冲突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大的贸易成本。相互依存的贸易关系,直接决定了发动贸易战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于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于泽从技术演进方面谈了中美贸易格局的变化。他说,随着中国在技术上的变化,贸易模式会发生改变。这次中美贸易战背后更深的层次是,在中美两国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由于国际贸易转型而产生的摩擦。中国正处于技术转型过程中的镇痛期,国内要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加大制造业投资,尤其是数字化方面的投资,此外还需维护国内资产市场的安全性。

范志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的国内政策应如何应对贸易战?范志勇认为,中国国内政策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应对贸易战,中国政策的核心在于维护或建设一个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市场,其中最迫切的任务是维持国内安全的金融环境。中国应保持政策的定力和连贯性,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放在防控风险上。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微调,从而在整体上保持最优的政策组合。“我个人对于中国是否能够应对此次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还是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范志勇说。

于春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于春海根据美国的结构特征,对美国此次发起贸易战的定位与目标做了判断。于春海认为,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越来越多地主动利用国内相关法律挑起相关贸易争端、贸易摩擦,这可能是他希望启动双边或区域谈判,并积攒相关筹码和力量非常重要的策略。未来无论是基于短期利益考量,还是基于长期经济或战略利益的考量,中美贸易争端会长期化,复杂化。中国要继续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定的方向发展,在中美贸易战的反制措施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的余地。

程大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如何以双赢来结束目前比较紧张和复杂的贸易争端态势?程大为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短期上来看,中美两国能够在兼顾国内问题的基础上调整对外政策,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就是一个双赢。从长期上来看,追求的则是多赢,即WTO多边体系下的重新谈判。“这将是一种创造性的谈判,有可能是诸边的、多个阵营的、遵守核心规则的谈判。” 程大为表示,“多边谈判是各国赢得双赢的舞台,是个序幕的拉开。”

雷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在中美贸易战进程中,中国如果要成功地进行反遏制,中国要厘清和把握贸易战的战略重点究竟在什么地方。”雷达认为,美国在产业层面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美国贸易战战略的核心重点。美国所焦虑的是,若中国产业升级成功,将对现有的全球化秩序产生冲击。对此,中国要守住国家经济安全的底线,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

雷达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们自己要总结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贸易战的爆发,而随意否定我们的价值观和制度的优势,改革是我们自身的职责和事情。所谓的弯道超车成功,不光是在制度层面,也是在贸易层面。”(责任编辑 韩雅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