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普特会”的得与失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2018-07-21 | 责编:王琳

如果说,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内政方面的评价是毁誉参半,那么他在外交方面则总是充满争议,即便许多经常为他辩解的观察家也往往认为,外交不是这位善变、喜欢独断和热衷发推特总统的强项。

为扭转这一态势,特朗普在进入2018年后接连放出了几个“峰会胜负手”,包括在新加坡历史性地会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而预热已久的“普特会”则是最新的一个。

尽管在大选期间特朗普和普京(Vladimir Putin)一度遥相呼应、频频互动、惺惺相惜,甚至因此引发了折腾至今的“通俄门”争议,但自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俄关系并未如俄罗斯一方及许多第三方分析家所预言的那样,进入新的“黄金期”,相反,迫于“通俄门” 及美俄在叙利亚、伊朗、英国“双料间谍中毒事件”等一系列焦点问题上的分歧、冲突,两国关系之恶劣甚至比奥巴马(Balack Obama)时期有过之无不及。

早在几个月前,特朗普和普京就开始为7月16日于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普特会”预热,随着会期的邻近,这种预热不断升温:特朗普在抵达赫尔辛基前先赴布鲁塞尔、再访伦敦,在西欧兜了个大圈子,一路对北约和欧洲盟友冷嘲热讽,却一再表达对俄罗斯及普京的好感,显然希望借“普特会”为自己乏善可陈、曲高和寡的外交增添一抹亮色,并为“酷到没朋友”的自己寻找一个难得的知音;自认为通过成功举办俄罗斯世界杯“打了个漂亮仗”的普京则希望借此扭转克里米亚事件、尤其英国“前间谍中毒门”发生后在国际外交舞台孤立、被动的局面,同时摆脱因不得人心的老年金改革而导致的国内支持率下滑窘境。

两位神交已久的大人物就这样在赫尔辛基将手握在一起:这当然不是他们初次见面,却是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双方第一次“一对一”的正式会晤。

峰会本身似乎并没有多少亮点,当然,两位与会者都认为“大有收获”,在会后举办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普京称会谈“坦诚而有用”,特朗普称“对话富有成效”,但双方并未在几乎任何实质性问题上拿出多少“干货”。

俄方原本希望,“普特会”至少能在原则上承认有必要逐步缓解、直至取消自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为首各国对俄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但尽管特朗普在赫尔辛基“充分表露了善意”,在这个最关键问题上却丝毫未曾松口——就更不用说承认俄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了。

而美国和欧洲一些人则曾希望特朗普在赫尔辛基峰会上谴责俄在乌克兰的干涉,公开提及俄在“前双料间谍中毒事件”中的“责任”,以及要求俄在叙利亚等热点地缘政治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让步。然而这些话题几乎未在峰会上被提及,“让步”自更无从说起。

更出人意料的是,峰会后例行新闻发布会本身,反倒成了这次峰会最大的新闻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此前普京重申了俄官方的立场,即俄罗斯政府并未干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当有记者在发布会上向特朗普问及“对此有何看法”时,他表示“既然普京认为俄没有干涉美国总统大选,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们这样做过”,并指责前届美国政府、而非俄罗斯的作为应对美俄关系恶化负责。似乎对自己这番言论感觉不错,他进而表示,俄美两国关系“从未如此糟糕过,直到4小时前才开始发生转折。”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也符合其当选以来的一贯逻辑:贬损前任奥巴马(Balack Obama)和前竞选对手希拉里.克林顿(Hilary Clinton),抬高自己的政绩。但这一次他似乎忘记了一点——“俄罗斯政府干预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论并非他所斥责的民主党人或“假新闻机构”所炮制,而是美国官方情报部门联邦调查局(FBI)的正式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是在特朗普本人的总统任期内做出的。

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如何引人争议,它都可被视作美国官方结论,而特朗普作为总统,本应是官方结论的代言人。

此言一出,原本就是争议人物的特朗普一下成为美国朝野的千夫所指。

媒体和特朗普的关系本就微妙,这次当然毫不客气:《纽约每日新闻》在头版指责特朗普“叛国”,并刊出特朗普和半裸的普京手拉手、另一只手举枪对准山姆大叔射击的照片;《华盛顿邮报》使用了“特朗普吹捧普京的强大拒绝”为标题,指责特朗普拒绝支持美国情报机构“俄罗斯干预2016美国大选”结论,却赞同普京的相反结论,是“普京非正式的外交胜利”;《纽约时报》则讽刺特朗普“看不到俄罗斯身上任何邪恶”;《费城每日新闻》称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

如果说,上述媒体多数是和特朗普素来不合的自由派传媒,“炮轰”在预料之内,那么原本对“普特会”充满期待的保守派传媒也转向加入抨击行列,则充分表明了特朗普的狼狈:被戏称为“特朗普御用传媒”的福克斯新闻常驻白宫记者罗伯茨(John Robert)用“雪崩”形容峰会后特朗普声望的下降,“就连共和党人和老朋友都在向他扔水桶”,另一家亲特朗普传媒《纽约邮报》称“总统在赫尔辛基令美国人失望”。

美国的主流政客则罕见地“不分党、不分派”站到了特朗普的对立面,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抨击声。

早就和他反目成仇的前中情局局长布伦南(John Brennan)指责特朗普“完全被普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简直就是叛国”;共和党参议员弗莱克(Jeff Flake)指出,从未看到一个美国总统会和俄罗斯总统站在一起,并将美俄关系的恶化归咎于美国对俄的冒犯,“这太可耻了”;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资深参议员麦凯恩(John McCain)称特朗普-普京联合新闻发布会是“我一生中所见、美国总统最可耻的表现之一”、“特朗普似乎在和普京用同一个剧本说话,并帮助后者向全世界宣扬自己的谎言”;甚至连特朗普的老朋友哈奇(Orrin Hatch)也指责特朗普“怎么可以批驳自己国家的最高情报机构,却为外国领导人说话”;民主党参议员墨菲(Chris Murphy)称“特朗普的赫尔辛基之行注定只能收获自己国家竖起的一根巨大中指”;参议员华纳(Mark Warner)称特朗普的做法“是完全的耻辱”;共和党籍的众院议长瑞安(Paul Ryan)提醒特朗普“俄罗斯不是我们的盟友”;国家情报总监科茨(Dan Coats)在声明中称“俄应对持续、普遍地企图破坏美国民主负责”;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指责普京丧失了让俄对2016年“行为负责”的机会;参院民主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则在一系列推文中指责特朗普“壮大了对手,同时削弱了我们和盟友的防御能力”。

之所以出现这种“仿佛捅了马蜂窝”的戏剧性场面,是因为俄罗斯长期以来是美国最大的对手、甚至敌手,美国朝野对与俄改善关系一直充满狐疑,且更要命的是,对俄成见最深、最顽固的,恰是特朗普所属的共和党、尤其共和党资深大佬们。由于特朗普当选后,美国党派隔阂一直很深,民主党几乎对任何特朗普首肯的意见都本能持反对立场,因此一旦特朗普的意见与共和党主流派对立,他就必然陷入四面楚歌的空前孤立中。

显然是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刚刚从“普特会大获成功”兴奋状态苏醒的特朗普在返程的专机上就忙不迭止损,返抵华盛顿后更是推特频发,言论不绝,先是向本国情报部门表示“敬意”,继而索性直接改口,称“我现在相信俄罗斯政府的确干预了2016年美国大选”,并将自己此前“口误”的责任归咎于“假媒体的误导和剪裁”。

然而这番改口未必有助于他在国内媒体、政坛被动局面的改善,却可能令他原本欠佳的公信力更加速流失:7月15日,即“普特会”前一天,他公开将俄罗斯称作“美国的敌人”,稍早更在布鲁塞尔谴责德国“被俄罗斯绑架”,仅隔一天他就改口恭维普京,以至于被幸灾乐祸的英国《镜报》揶揄作“普京的贵宾犬”,然后,又过了区区24小时,墨迹未干的“共识”就再一次“破裂”了——如此短的“共识保质期”,谁还敢奉陪呢?

在“普特会”结束后的24小时内,惟有俄罗斯政府和传媒对这次峰会一片溢美之词,认为普京至少让美俄关系获得台面上的缓和。对“普特会”成果评价不高的美国及各国传媒则大多认为“普京赢了特朗普”,至少成功地让后者照自己的“口型”说了那么多轰动性的话,正如芬兰《晨报》所言,两人踢了一场球,“普京1,特朗普0”。

然而这个球旋即被VAR宣布无效:特朗普反悔了,这意味着原本就“干货”寥寥的“普特会”变成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无用功”。

当然,“普特会”原本还达成了一个“共识”:两人应“继续举行一系列峰会”,但在特朗普“反转再反转”后,就连这个可怜的“共识”能否兑现也要画一个大问号——鉴于此次美国政治圈如此强烈的反应,中期选举迫在眉睫,特朗普是否敢再“玩火”尚难定论,而空欢喜了24小时的普京愿否再吃一次“诈和”,恐怕也难说得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