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于春海:贸易战中特朗普的政策意图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智库中国 | 时间:2018-07-30 | 责编:于京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于春海


中国网讯 近日,中国网智库中国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五期中国圆桌“中美贸易战的思考、应对与未来”主题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春海表示,中国国内产业和市场进一步升级扩张的空间很大,作为大型经济体,中国不会因贸易战就被打败或出现太大问题。

特朗普上台后,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可预测性很强,所以希望让美国的政策行为在国际层面变得不可预测。从经济学基本特征出发,如果经济对外部世界需求较大,却想把自身的经济封闭起来,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国需要从美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内部需求出发,判断特朗普的政策意图。

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层面看,供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供给层面,服务业占比非常高;需求层面,服务业占比较低。如果把供求层面分为产品、贸易品、非贸易品结构,为了实现结构性平衡,总量必然失衡,这意味着宏观经济不会同时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美国对外贸易处于失衡状态,即有贸易逆差。原则上,有形产品的供给不足,可通过进口弥补;无形产品供给过剩,可以通过出口来解决。但在现有贸易中,服务的贸易成本相对较高,过剩的供给很难充分体现为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收支中,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很大,服务贸易顺差规模较小,总体贸易是处于逆差赤字状态。

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存在的必要性,短期来看,有扩张的需求。从贸易收支动态发展趋势去看,危机之后,虽然美国贸易失衡规模显著收缩,但2013年后,美国经济稳健复苏和增长,贸易失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产品逆差回到危机前的历史峰值。进一步考虑到美国的税改政策,预算法案的调整,财政赤字会扩大。在短期中,美国经济已经接近于充分就业均衡状况,赤字或总需求的扩大对供给方面的拉动作用短期内不会那么强,会更多地带动对外逆差的进一步扩张。

上世纪70年代,当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对美国来说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美元作为主导性国际货币地位最主要的利益体现。美国通过美元实现对全球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调控能力。银行金融体系源头在于负债,从而使赤字有存在的必要性和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美国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应消除赤字,这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没有助益。

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要平衡赤字利益、赤字融资、美元国际地位,以服务长期利益。政策层面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控制贸易赤字规模过快膨胀。从近年来贸易收支调整来看,控制贸易赤字过快膨胀的力量在于服务贸易收支的逆向调整,对外产品的逆差不断扩大,通过服务顺差扩大,使总体贸易赤字上升不会过快。但2012年后,在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张的同时,服务贸易顺差上升很慢,甚至有所下降。多边贸易体系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要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扩张,服务贸易顺差的增长,不仅要关注其他国家服务市场的开放,还要关注其他国家服务市场内部环境问题,即边境内的壁垒问题,才能控制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过快扩张。

第二,分散逆差来源。美国认为逆差来源集中在中国,会给美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中美之间博弈问题、人民币和美元存在潜在竞争问题。对外进行融资过程中,若债务来源过于集中,债权人的博弈能力就会出现变化,所以要分散逆差的来源。

第三,控制债务成本。美国维持“良性债务国”地位的重点是美国资本在海外市场的高受益,这需要推动其他国家投资准入和整个市场规则的改变。

第四,涉及到美元长期地位和清偿能力基础问题。美国需要给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预期,美国到底有什么东西让其他国家必须买。只有性价比高,其他国家才会买。

特朗普政府越来越多地主动利用美国相关法律挑起贸易争端、贸易摩擦,这是他启动双边或区域谈判磋商,并积攒相关筹码和力量的重要策略。从这点出发,特朗普的对外贸易政策直接指向的最重要的一定是中国。

从贸易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分别是美国第三大对外产品市场和第四大服务出口市场;从美国对外投资收益来看,中国是美国在除了新加坡之外的亚洲地区,第二大跨国公司净收入来源。未来,中美两国或出现技术层面、货币层面、国际规则层面的竞争,毕竟中国的经济体量大,海外利益重要。长期的潜在竞争方面,从短期市场利益等角度来看,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会直接指向中国。从这个角度出发,未来中国无论是基于短期利益考量,还是基于长期经济或战略利益考量,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会长期化、复杂化。就长期战略利益考虑,未来美国的政策或许会有一些极端的变化,比如美欧之间对华政策的趋同。(责任编辑 王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