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毛莉 | 时间:2018-08-27 | 责编:王琳_观点

        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动人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行进轨迹,在一组组数据中清晰体现。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显示,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2%和8.7%,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铿锵步伐,在企业结构调整的艰辛探索中汇聚力量。根据记者近日走访企业一线的观察,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正在新旧动能的追赶接力中实现蜕变,在市场导向中逐步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无数企业的开拓创新,正在构筑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依托。


         创造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


         偌大的建筑施工现场干净整洁,不见飞扬的尘土,也不闻轰鸣的机器噪音,甚至连作业工人都寥寥无几。但就在这样“不声不响”中,一面面墙壁平滑细腻,一座座牢固结实的大楼巍然挺立。8月17日,记者跟随“智行中国——走进中冶集团”融媒体调研采访团队,走访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承建的唐山浭阳锦园时,看到的是一个与印象中的建筑工地全然不同的场景。



          解开建筑工地变身秘密的关键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业现场浇筑的方式,把建筑所需的墙体、楼梯、叠合板等部件在企业车间预先按标准生产好,再在施工现场通过机械拼接安装,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显而易见: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显著缩短了工期,让“三天建一层楼”成为常态。采用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不仅有利于提升安全质量,也对化解过剩产能具有积极意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等特点,更符合发展绿色建筑的时代要求。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翠坤对记者表示,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等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必须依赖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这为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机遇。


         2016年,我国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的目标。一个万亿级装配式建筑市场处 于井喷前夜。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广阔前景,勾画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主动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创造新的增量发展空间。


         而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正是一些传统产业领域老企业奋力自救的关键一招。受到钢铁行业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减速等影响,中冶集团在2012年亏损额高达73.6亿元,一度濒临崩溃。为改革脱困,中冶集团在精耕传统核心主业的同时,把在冶金工业建设领域积累的“水电气”技术优势,延展到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等民用市政建设领域,推动企业从相对单一的冶金业务转变为非钢业务占近80%的新格局,实现了2017年创造利润89.7亿的新发展。


         中冶集团的涅槃重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生动缩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石光表示,传统产业具有规模大、需求稳定、抗波动性强、就业人数多等特点,对稳增长至关重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喜的是,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重组整合加快推进,企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积蓄中国经济新动能


        当把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时,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更是迎面扑来。


        独角兽企业的群体性崛起,近来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议话题。独角兽企业,一般是指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如今,全球每5家独角兽企业里,就有2家诞生于中国。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中,一半来自中国。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宋磊认为,庞大的国民经济规模及其带来的强烈互联网效应,为中国互联网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的中国企业,很多是依靠互联网效应发展起来的非制造业企业。这表明,其他具有相同特质的中国独角兽企业,也有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可期前景。


         独角兽企业大规模扩张背后,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快速积蓄的宏大图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用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的框架,分析了中国新经济。她表示,软产业是以软投入为主体,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包括知识软产业、文化娱乐软产业、信息软产业、金融软产业及其他服务业。软性制造业是指以满足软需求为主要目的,软投入在产品总价值中占比超过50%的制造业模式。截至2017年,具有高品牌价值和高技术价值的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在中国所有产业中的占比已达到40%。“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不仅增长迅速,而且具有可持续性,能够与传统行业的下滑压力形成对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拉动力。”


         以改革释放中国经济活力


         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何以体现出如此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归纳了三个原因。一是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新条件下,中国发挥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一些基础性技术领域,通过整合优势力量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研发和应用转化。二是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本红利开始显现。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支撑转向人力资本支撑,而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储备了大量人才。三是庞大的市场规模成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中国已形成规模居世界首位并持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庞大而多样的消费需求,为技术发明的转化应用提供了丰沃土壤。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郑宇劼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只要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落实到位,中国经济必然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在众多改革举措中,郑宇劼尤为关注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他认为,把财税从过去的“小财政”“小税收”,提升至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是一个正确方向。未来,我国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进一步发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