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赵磊:“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共识需凝聚全球智慧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智库中国 | 时间:2018-09-06 | 责编:李晓曼

习近平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中国网智库中国于8月31日举办第六期中国圆桌“‘一带一路’进入‘工笔画’时间”主题论坛。在谈及“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执行情况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表示,如果把过去五年“一带一路”项目做一个细分,可以分为工程基建项目、商业属性项目、软联通项目。

工程基建项目是重资产项目、硬连通项目、长周期项目,早期“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基本集聚在工程基建项目上,做得比较多,现有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但由于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部分企业开始转型做产业园区、产业兴城,往高附加值上走。

“需要纠正一个不准确的认知,‘一带一路’并非只是工程基建项目。”赵磊指出,“过去五年,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大活动上,媒体传播的项目大多数都是重资产项目,没有把另外一类项目讲透,才给人家留下这样的印象。”

赵磊表示,在商业属性项目中,民营企业做的很好,也很有特点。如无锡红豆集团做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浙江余杭华力集团做的泰国罗勇工业园区,江苏连云港永元投资做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

但民营企业项目也遇到一些短板,除了有的产业园入园企业太少之外,在商业属性下,政府和企业在商业博弈中,中国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很弱,这些国家大多数没有契约和法律意识,导致项目受阻。

另外,中国企业在海外商业类项目也遇到升级瓶颈。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欲往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发展,但这些国家大多是落后的,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而最好的项目是共商、共建、共享的。

“一带一路”等于硬连通和软连通,但目前来看,软联通项目是最难的和较为缺乏的,而且人文性太弱。

事实上,“一带一路”不能太生硬,不能五年以后还在讲中国智慧、中国路径、中国思维、中国贡献,“讲了五年,定语一直是‘中国’,等于走了一半。最好的方式将定语换成国际、全球。”赵磊认为,“‘一带一路’能否从中国倡议变成国际共识,凝聚全球智慧是关键。”

当前,“一带一路”需要减负,边界清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要认识到“一带一路”的边界是什么,用好案例说话,不需要很多项目,找好标志性项目,回归本性。“一带一路”是一个合作,只要有意愿和能力,谁都可以做,无需推动、强迫或鼓励。

目前,“一带一路”最缺智库建设和专家支持。加强软联通需要智库层面、学术层面的智力对接,这是最难的,目前尚无。(责任编辑:韩雅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