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发布时间:2018-10-31 09:40:42    来源:中国网    作者:人文清华    责任编辑: 孙晓彤

为什么中国人会从实用角度看科学

除了知识性的误解外,吴国盛教授指出还有一类更大的误解是观念上的,而这类误解和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特别常见的观念上的误解有两类,其一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其二是从功利角度、实用角度看待科学,一说科学就想成科技、技术、生产力,把科技当做工具使用。之所以会从功利角度看待科学,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舶来品,并非中国特产。汉语中的“科学”一词其实源自日语,而日语的这个词也是从西方翻译来的。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希腊,希腊人把无用的、自由的、纯粹的科学作为科学真正的精神,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是为了科学而追求科学,并不是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知识本身没有独立的地位,倾向于把读书作为达成更高尚目的的手段,即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因此缺乏超功利的精神。明末清初,第一次西学东渐时,中国文化对刚刚发展起来的西方近代科学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兴趣,比如康熙皇帝虽然也学几何,但只是为了向臣子“抖机灵”,并没有意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性。清朝末年,第二次西学东渐,那时被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闭的国门,中国人开始被迫学习西方的科学。洋务运动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样特殊的历史遭遇下,科学在中国人心目中被等同于夷之长技。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是近代中国人学习科学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对科学基本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整个近代驱动中国人学习科学的主要动机的确是家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在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使得中国经过一百年来的努力,将自己建成了一个科技大国,比如今天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超过八千万人,2016年论文产出42.6万份,博士学位每年发放量超过5万,这些均是世界第一,另外,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吴国盛教授也指出,功利主义的科学观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推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它行之不远、后继乏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局限性越来越明显。2016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创新战略的文件,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们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原始创新要求深层的创新文化氛围,不能通过单纯的功利主义来实现。它源自无功利的探索热情和自由的批判精神,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过份地功利化,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对宇宙奥秘不可遏制探索的冲动,无拘无束的自由探索。

<  1  2  3  >  


评 论

Loading...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