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杨宇军:“共智共治”——智库合作推动全球传播治理之道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18-11-28 | 责编:蒋新宇

11月22日—23日,由中国外文局、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成都商报社协办的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在成都举行。


杨宇军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国防部新闻局原局长杨宇军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杨宇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传播治理面临的难题概括起来讲可以说是“两不”、“两新”、“两更”。


杨宇军指出,“两不”是指:全球传播秩序仍不合理,国家间信息的流动仍不协调。


当前,国际舆论话语权仍由少数国家主导,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尽管有的国家某些传统媒体被称为“Fake News”,但是这些媒体仍然在国际舆论场上持有“大喇叭”。当然,一些新兴国家在国际传播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也免不了被人戴上“外国代理人”的帽子。


“两新”是指: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新变革,传播治理面临新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加速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传播平台、传播方式和传播习惯不断被颠覆,非专业记者、不具名的信息源和粉丝众多的网红掌握有更多的议题设置权,许多媒体人在哀叹传统媒体衰落的同时,也在深思如何能保持和发扬媒体传统。


算法时代的来临使得“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危害社会和公众,劣质信息泛滥,优质信息被“驱逐”,高新技术使得假新闻比真新闻更容易制作和传播。


在网上流传一组视频,一位科学家向观众播放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四次在不同场合、不同装束、不同神态下讲述同一段政策,让观众辨别真伪,最后的答案是四段视频全是假的,都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制造出来的。


看到这样的视频,我本人倒是希望那个国家的现任总统的许多讲话也是假的,这样地球也更安全一些。


“两更”是指:全球传播环境更复杂,舆论引导难度更大。


信息全球化时代,信息流动跨越国界、洲际等地域限制,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更容易产生国际影响,一个局部问题更易被放大成为全局性问题。


受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一些国家民众意见表达偏向非理性和情绪化,群体矛盾更易被激发。特别是有的国家领导人公然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实际上却造成民粹主义偏激思想在迅速传播,不利于公众客观、辩证地看待国际事务。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全球传播环境下,智库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杨宇军强调。智库专家们需要比别人更具慧眼,抱着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并把生产的智慧和思想分享给政府和公众。


杨宇军认为,智库专家们要想通过智慧的分享和传播提高全球治理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杨宇军引用《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典故从三个方面对推动全球传播治理提出建议。他指出,基于“共智与共治”之道,智库合作推动全球传播治理可总结为“一点共识”、“两个定位”和“三个着力点”。


“一点共识”是指:突破思想局限,寻找相同理念。


开展智库之间的合作,首要一点就是摆脱意识形态竞争思想,突破本国、本地区思维局限,站在人类共同命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坦诚相见、求同存异,寻找相同理念,聚焦共同目标。


中外智库和人文交流不是像某些人声称的“文化渗透”、“政治干预”,而是互利双赢的自主选择,更是全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两个定位”:一是“坦诚交流”的姿态定位。也许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目前个别国家的智库学者似乎与中方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但殊不知只有坦诚地充分交流,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寻求出路。


二是“二轨外交”的角色定位。智库交流作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通过就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话和沟通,提出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也有利于为公众营造一个更好的互动交流环境。


“三个着力点”:一是以点带面,打通行业资源。以人员交流推动机构、地区、国别交流,以产品、项目合作推动战略合作,合力提升智库专家的国际“能见度”和“存在感”,共同培养“国际意见领袖”。二是细水长流,从临时性合作走向常态化合作。合作不能“三分钟热度”,要把“一阵风”式的合作变成“一条龙”式的合作。三是立体推进,打合作“组合拳”而非“一指禅”。通过人员合作、内容合作、活动合作、产业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立体全方面的合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