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白宫与司法部说法不一暴露美方内在分歧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刁大明 | 时间:2018-12-14 | 责编:蒋新宇



刁大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8年12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向媒体表示,如果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或者有助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他将介入美国司法部的相关程序。


然而,就在特朗普刚刚表示愿为国家利益干预孟晚舟案后,美国司法部就赶忙出来澄清。据路透社12月13日报道,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约翰·德默斯(John Demers)在12日的一场参议院听证会上表示,司法部不是“贸易工具”。


如此两个看上去关系微妙的信号其实共同传达出一个隐含的逻辑:即白宫似乎对此次事件的发生并不充分掌握节奏,但可能在考虑将计就计地采取有利于自身的操作与介入。


即便白宫并不充分掌握孟晚舟女士被扣留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美国政府系统显然也不可否认地是触发该事件发生的始作俑者。


根据已公开的11月1日美国司法部文件显示,司法部已开启了在法律意义上防御所谓“中国威胁”的政策倡议,其中专门提出了“应对供应链威胁,特别是在转入5G网络之前的电子通讯领域”。


而此倡议的提出、执行及其反映的整体大环境无疑是直接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关键推手,但具体到何时“引爆”,则是由司法系统决定的。


换言之,虽然以包括司法手段在内的各种手段实施所谓“极限施压”是白宫的既定议程,但何时进入司法程序则由法院系统决定,在此次事件中是由联邦纽约州东区地区法院具体推动,并不完全在白宫掌握节奏的范围之内。


对特朗普而言,一方面希望继续保持与中方的积极磋商,不希望此事件影响大局;另一方面也不想让白宫之外的其他权力分支占据主导,进而也就抛出了所谓“介入”的可能。


孟晚舟女士被扣留事件发生后,所谓美国对华“全政府”趋势再次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但事实上,这一事件从一个层面恰恰揭示出了目前美国的这种“全政府”态势存在着碎片化与空心化的问题。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力量原本就处于碎片化的分裂状态,近年来还持续加剧。不同权力分支或者群体在利益诉求、发挥影响方式以及所面对约束等维度上都存在着极大差异。这种碎片化差异也就导致了所谓“全政府”的做法极可能滑落为一个竞相示强、相互掣肘的新领域,反而导致了向外界传达出了极为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碎片政府”信号。


美国政府去年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的涉华表达基本上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战略定位已相对清晰,但关于从“怎样看”到“怎么办”的完整战略形成过程仍旧没有走完,而且极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磨合与互动中逐渐成型。又加之目前的特朗普政府更多追逐经济利益而非权力与领导力、甚至不积极谋求推进战略布局,这也导致了各分支各部门在某些议题上管辖权的放任与漂流,加剧了嘈杂信号的不断产出。


在“不完整”对华战略的前提下,“全政府”其实并不具备核心驱动力,尚且处于“空心化”状态,进而也就呈现出目前这种各分支各部门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的内外行为。


必须看到,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的成功会晤已经为两国经贸关系回归到正常轨道指出了正确且必然的方向。


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两国的最大任务就是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态势相向而行,尽快实现更多、更具长期性的共识与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近期的中美关系得以迎来如此关键的节点可谓来之不易,得益于中方长期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坚决捍卫国家与人民利益、捍卫国际贸易正常秩序的明确立场。对于美方而言,唯有秉持着真心与诚意才能最终实现对双方都有利的良好结果。


如果继续主动采取或者客观上放任“极限施压”的方式、试图实现所谓“软硬兼施”的效果,只会继续极大降低世界对美国的期待或信任,不但丝毫无助于甚至还会直接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信誉。(责任编辑 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