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立足一小时通勤圈 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陈宪 | 时间:2019-03-15 | 责编:于京一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近年来,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现阶段,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要义,即空间范围、产业生态和协同发展需要有关各方的关注和推进。

第一,关于空间范围。

都市圈的物理空间,是有国际通行的原则的,即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不过,这里的通勤工具,主要是指轨道交通,即地铁和轻轨。都市圈的物理空间,不同于以行政区划界分的空间范围,而具有一定弹性和张力。某个城市(镇)可能在一个都市圈的集聚和辐射范围,也可能同时在另一个都市圈的集聚和辐射范围。例如,江苏省宜兴市和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空间距离大致相等,可以说同时是这三个都市圈的一部分。

第二,关于产业生态。

唯有创新生态的健康发育,才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产业生态主要包括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产业链和营商环境等要素。其中,产业高端化发展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是现代化都市圈产业生态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三,关于协同发展。

如果说都市圈产业生态主要是市场主导,那么都市圈协同发展就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协同发展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规划先导和引领,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三是落实具体制度。

在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都市圈规划一方面不断调整原来的不合理设置,另一方面就是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新元素放到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空间,或先行先试,或重组融合,产生增量意义上的动力和价值。

现在提出的大湾区规划,突破单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以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与产业规划相比,政府编制区域规划的作用相对正面。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为科创资源和新兴产业的集聚辐射,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才流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具体制度的落地和落实上。要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