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发展乡村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 作者:胡丽娟 | 时间:2019-05-06 | 责编:于京一

胡丽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同时提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我省在乡村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培养乡村人才、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为补足相应短板,全面发展浙江乡村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在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培育乡村教育发展“新风貌”,形成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

乡村教育应主动顺应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照“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通过城乡中小学的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对乡村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服务乡村振兴。

要善于主动运用网络等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广大乡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省已建立“之江汇教育广场”网络平台,“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已展开试点。通过“线上为主,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名师、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教学点,常态化地开展面向学生的线上同步课堂和面向教师的线上培训,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构建乡村教育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符合教育本质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可以促进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关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比如,临安西天目小学15人班额的告岭教学点,建成了具有精准实时反馈、资源智能推送功能的智慧教室,使师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联通世界,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乡村教育变革,探索回归教育本质的乡村教育新生态。鼓励乡村教师主动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符合教育本质的教育新生态。

贯彻新发展理念,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理念”

乡村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此重塑教育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习者的生命质量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尊重其独立人格,促其全面发展,这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培养乡村全面振兴所需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学习型乡村为目标,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既要关注以青少年为重心的乡村学校教育,也要关注农村其他群体的教育,如农村青壮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妇女家庭教育、乡村老年教育等等,尤其要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坚持学习成为一种乡村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主流化、主导性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并将乡村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都注入学习化的内涵,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乡村。

扎根乡村土壤,培育乡村教育发展“新风貌”

乡村教育必须扎根乡村,吸收乡村文化的养分,致力于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

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比如,浦江县郑宅中心小学按照当前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当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忠孝礼仪序”家训的精华,并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编写并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德育教材《孝义风》《孝义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乡贤文化、好家风、好家训、好村歌、村规民约、传统经典地方戏曲等等,要善于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或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传承弘扬乡村教育文化的正能量。

善于吸收乡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始终牢记“为农”使命,为乡村的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在重视发展乡村学校教育,发挥乡村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引导、培育、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持续不断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农村妇女家庭培训、农村老年教育、农村法治教育;继续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艺术下乡等,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批创新性的农业经营队伍,孕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服务乡村振兴。

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

乡村教育发展必须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凝聚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农民自身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最大合力。

汇聚乡村中的各方教育力量。将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乡村学校等单位的教育人员、场地、资源、技术、设备等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干部、乡村教师、能工巧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在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建设学习型乡村的要求,将乡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党员教育、家庭教育、法治教育、老年教育等有效结合起来,融合互促。

汇聚乡村外的各方社会力量。将有关部门针对惠及乡村教育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教机构、企业等按照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教师培养结对、村民职业技能传授、科技知识普及、志愿者支教、科技特派员下乡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乡村教育。完善乡村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企业家到农村就业创业,带动乡村的创新创业教育。

加大协同推进的组织力量。在汇聚各方社会力量的同时,还要建立或明确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乡村教育发展的机构、人员和制度,确保资源整合有效,确保乡村教育大格局的形成,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