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抗干扰 也需纠偏差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韩雅洁 | 时间:2019-05-14 | 责编:李晓曼

中国网5月14日讯 (记者 韩雅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五年多来,已经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并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一个平台。近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第三方评估报告(2013-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发行。可以说,这是一份对“一带一路”建设进展的“体检报告”。

作为《报告》评估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特别助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和潮流,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将“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有机结合,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尝试。当然,“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需求。

刘卫东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吹响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他认为,高质量就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是“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一定是动态的、发展的。而如何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实事求是地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其走深走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因此,根据有关部门的委托,在“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研究”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团队联合国内知名专家,组织开展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年成效的第三方评估工作,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从重点工作领域(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空间进展与拓展、国内影响、国际影响、保障机制等方面,对2013-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报告认为,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开门红”,夯实了基础,打开了局面,具有广阔光明的前景,但同时也需要逐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具体建设模式和方法,画好“工笔画”。

刘卫东指出,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上全面实现了近期目标,一些领域的进展超出预期。特别是,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倡议,合作空间远远超出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已开花结果。它正在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平台,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和“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缩小中国地区差距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有显著增长;国内各省区市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明显改善了对外开放平台。

然而,“一带一路”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写意”与“工笔"不够协调,实际工作与建设原则有脱节,“面”与“点”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软"与“硬"之间有待平衡等。特别是,市场机制和商业规则有待强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项目层面没有完全到位;个别项目过大、操之过急;人文交流推进力度和协同性不够。

刘卫东认为,今后几年可能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具挑战性的时期,既要抗干扰,也需纠偏差。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的力度,切实贯彻“稳中求进”大方针,妥善处理“点”与“面”的关系,加快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优先推进“软连通”、打造软实力,积极推进“对唱”变“合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

最后,刘卫东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工程。这幅历史画卷将在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之中,以及在各种力量的碰撞和各种矛盾的解决中逐步展开,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正确认识其建设进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