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发展自主技术和产品体系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海冰 | 时间:2019-05-24 | 责编:王琳_观点

张海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步步紧逼的限制措施,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核心部件还不能完全自给(或控制供应链关键节点),尖端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相当程度上依赖外源性技术供给的情况下,中国高科技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

尽管中国高科技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是不可否认,外源性的技术供给仍然是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进口2360亿元(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4.74%,创下近十年来最高同比增速。根据世界银行历年统计,中国知识产权进口费主要支付给美国,2013-201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知识产权占总进口额比值分别为25.61%、27.74%、24.55%。如果延续这一进口比例,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专利费约为90亿美元。同时,也有很多技术通过仿制+改进等方式实现了转移,这是各工业国发展过程中的通行做法。

从供给方面看,如果美国全面实施针对中国的技术转移遏制措施,将使得中国的外源性技术供给受到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产出,并延缓高科技产业的升级速度,这对于移动通信、大飞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来说,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从需求方面看,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经济体,对尖端技术的需求量往往占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如果失去美国市场,甚至在美国压迫下部分失去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市场,那意味着中国高科技企业最尖端产品的需求将减弱,在最尖端领域的投资回收周期将会延长,进而将影响下一步的研发,美国则可以借此打击中国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应对之策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高科技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应对:

首先,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对冲高端需求减少;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机会,做大中低端适用性市场,支持技术研发升级。

以5G技术为例,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在国内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部署试点,而英国主要电信运营商之一EE公司也于5月22日宣布,将继续在其部分5G网络基础设施中采用华为的设备。在美国对中国5G技术基本关上大门的情况下,不妨适当加速国内5G商用部署进度,加大相关领域投资力度;同时在国家层面推动扩大与欧洲国家的合作范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美国市场的需求减少。

据统计,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已达38亿,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大量的人口没有智能手机,在很多国家人均流量消费已经超过10G、20G时,全球人均日移动流量只有0.03G,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各项生活、工作和娱乐的需求。这些中低端需求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这样的市场,那些技术不是最先进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程度较高的产品,往往有更强的适用性。例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许多国家占据着40%以上市场份额,已经超越三星成为非洲第一大手机品牌的传音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小米、OPPO、VIVO等品牌在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均取得不俗的成绩。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电商等方式加大对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的开拓,利润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借此获取技术升级所需要的资金,为长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如果出现高科技产品禁运和“断供”,则应当抓住时机填补市场空缺,发展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和生态。

不论此次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和企业制裁最终演变出怎样的结果,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内生性技术供给,同时积极争取扩大外源性技术供给,这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培养内生性技术供给方面的一个有益案例是中国超级计算机产业的发展。2015年4月,美国商务部以使用英特尔微处理器的中国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被用于“模拟核爆炸”为由,决定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出售“至强”(XEON)处理器,其目的在于遏制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但是到了2016年6月,使用国产“申威26010”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在国际竞赛中夺得世界第一,突破了美国禁售至强处理器对中国超级计算机行业的遏制。

我们也要看到,在美国以软产业为主,而中国以硬产业为主的互补格局下,外国成熟产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其价格和技术优势对中国的相关软产业和软性制造行业形成全面压制,中国相关产业没有市场空间,很难形成成熟产品和配套的生态系统。

如果外源性技术供给受到抑制,同时也是外国产品让出了其长期占据的市场,给中国相关产业留出了发展空间,这是中国将战略风险转化为战略机遇的重要基础。早在美国禁售“至强”处理器时,美国一位超级计算机专家就评论说,从长远来看,美国的限制将对中国芯片制造商有利,对美国企业不利,因为“这会激励中国人开发自己的技术,美国制造商则会被认为不可靠,满足不了外国订单的需求。”

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要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外产品让出来的市场空间,就需要实现重点领域、重点技术自主创新,国、军、民分工协作是一个可行的思路。例如,国防科大在超级计算机、CPU等领域具备较强实力,华为、中兴等在5G网络、手机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方面技术雄厚,而阿里巴巴、腾讯等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领先企业。中国应当鼓励国、军、民三方在项目、技术、产权等不同层面加强协作,尽快实现重点领域、重点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外源性技术供给抑制。

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民用市场的开拓和替代难度最大,应当从军用、政府和特种行业入手,逐渐扶持国内技术和产品,形成一定的生态和竞争力后,再进入民用市场。

第三,中国企业要着眼于遏制措施向“长期、加重、蔓延”转化的可能性,做好中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升级发展的准备。

即使此轮贸易摩擦和美国对华为的限制措施能够以谈判取得比较缓和的结果,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中美两国正在进入软产业竞争的新时代,类似的冲突未来将可能在知识产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爆发,中国相关部门和信息产业界应当着眼于遏制措施向“长期、加重、蔓延”转化的可能性,做好中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升级发展的准备。

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遏制措施很可能将蔓延并升级。其可能采取的重要措施可能有:继续以法律手段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精准打击”;以法律或行政手段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甚至在其他发达国家并购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甚至发达国家向中国技术转让设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的审核;对在美国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到中国创业、工作或提供服务设置更严格的限制,甚至可能对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学习设置限制;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中国企业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对美国尖端产品出口中国设置更严格的限制。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高科技企业应当以华为为榜样,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自主发展的决心和长期投入的计划。

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研发成果存量的R&D资本存量指标来看,2003年,美国拥有R&D资本存量超过2万亿美元,而直到2014年,中国拥有R&D资本存量约5700万美元。因此,应当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各类资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激活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等单位科研人员的活力,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造性思维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占比,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提高研发投入密度和成果转化效率,增加中国软资源存量。

结语

人类正在进入以创造性思维为财富源泉的软价值时代,中国将成为全球软价值竞争的重要角色,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欧洲、日本等软价值领先国家和地区展开全球竞争。

美国放弃了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原则,试图运用非市场手段打压和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短期来看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长期来看,这也是减少中国对外源性技术供给的依赖,发展自主技术和产品体系的战略机遇。

中国应当立足于竞争,以正和博弈的心态倡导自由贸易,坚持自主发展,不断改善软产业、软性制造发展的软环境。这不仅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责任编辑:韩雅洁)

(注:本文部分观点参考自滕泰、刘哲、张海冰所著的《新红利:赢在下一个四十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