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怎样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时间:2019-07-15 | 责编:于京一

主持人:很多网友,他们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快速识别我这个物品该扔到哪个垃圾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方法?

刘建国:我们国家现在要求把垃圾分为四类,各个地方尽管叫法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按照四分法在执行。

一般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垃圾,比如说矿泉水瓶、易拉罐,快递的纸箱子、报纸、杂志,这属于可回收。实际上你能看到收废品收的这些东西都是可回收。

第二类,吃东西产生的一些残渣,饭前、饭后,菜叶子、菜棒子、剩饭、剩菜、果皮啊等等,包括植物的叶子,这些就是厨余垃圾。

还有一些我们把它叫有害垃圾,有害垃圾产生量非常少,家庭里面一般就是可充电的电池、含汞的温度计、过期的药品、一些杀虫剂,也就是这样一些东西。

除了这三类之外的,就是其他垃圾。

主持人:还有网友问,之前看到过有来运输垃圾的垃圾车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统统倒到一个垃圾车运走了。您怎么看?

刘建国:两个垃圾桶,你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实当中倒的垃圾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最后肯定是由一辆车把它拉走,那是过去的情况。

现在我们要求不一样,我们执行比较严格的垃圾分类要求,有了立法的保障,就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推动,它就带有一定强制性。这个强制不单单是对投放垃圾的个体、居民,更是一个全过程的强制,对于后端去收集、运输、处理的企业一样是强制,对于监管的政府也一样是有这种强制的要求在当中。

主持人:垃圾分类是否越分越细好,从两类到四类,以后是否会分得更加细致?

刘建国:垃圾分类本身从它的规律来讲,我们也从发达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的经验来讲,都是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一开始一般来讲不宜分得太细,还是要让大家很快掌握垃圾分类的一些方法、一些标准,能够入手去操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培养大家分类的习惯,先能够把基本的类别把它分开。然后主要是,我们不是说分一次、分两次,一天、两天,而是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地去做。我们要求不是说要多细,而是要求要清晰明了。比如刚才讲到是四类,哪些垃圾是属于哪一类的?这些在我们的宣传教育材料当中,包括在投放地方的一些宣传栏当中应该有清晰明确的标识,抓主要矛盾,抓大放小,一些细节的东西,细枝末节的那些垃圾,完全可以把它归入到其他垃圾去。这样我们要优先保证想分出来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纯度,因为它的后端处理利用的设施对纯度要求是很高的,但其他垃圾对于纯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主持人:现在在不同地方叫法也不一样,上海叫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北京即将要出台的就是多了厨余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您觉得地方性分类名称上的差异,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刘建国:其实大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本身倡导的就是四分法,有害垃圾和可回收都是一样的,只是北京把容易腐烂降解的这部分叫厨余垃圾,上海把它叫湿垃圾。其他的,北京就叫其他垃圾,上海叫干垃圾。所以,基本的方法是一样的。但由于各个地方垃圾后端的处理系统、能力、结构这些差别还比较大,所以在这当中肯定对于哪些东西是属于湿垃圾,哪些东西属于干垃圾。对北京来讲就是哪些属于厨余垃圾,哪些属于其他垃圾,可能在这当中略有差异。我们日常90%遇到的那些垃圾,都是可以轻而易举识别出来的,不要因为网上调侃的那些极端的个案,然后去抹杀我们现在对于垃圾分类方面作出的努力。

从环保方面来讲,因为后端再生利用的设施,对于原料的品质是有比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只有达到一定的纯度的要求,才能够得到利用。我们前端如果源头的分类做得比较到位的话,就提高了它的纯度,这样就进入到后端的分类处理利用的这些系统当中去,整个成本就会降低,效率就会提高,也有助于在这些方面降低它的污染,生产出来品质更加高的再生的产品。

主持人:您刚才说在不同种类垃圾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他的垃圾大部分用的方法是焚烧,之前有网友提出,现在政府一面在推动垃圾分类,一面又在推动垃圾焚烧,是不是自相矛盾?您觉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刘建国: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是有误解,觉得好象是分类的,你就不需要去焚烧了,或者你要焚烧了,那就没有必要分类。其实不是这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去看发达国家,哪个国家分类做得最好?日本,大家一般认为是日本。但是日本的垃圾焚烧比例在世界上恰恰也是最高的。在欧洲国家,你看越是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越是焚烧占比高的国家。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焚烧不但没有阻碍分类,反而促进了它的分类。分类不是为了不烧,而是为了少烧、好烧。通过分类,提高垃圾的品质,让它更适合到垃圾焚烧场烧,提高它的效率,降低污染。

对于大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种超大型的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稀缺的这些城市,焚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的处理设施。我们垃圾分类很多时候是为更好的去焚烧,更清洁的去焚烧服务,千万不能认为我们分类了以后就可以不用焚烧了,从实践来看也是这样,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主持人:现在在所有生活垃圾当中有两大巨头,一个是爱吃,厨余垃圾比较多,一个是凡是碰到购物节,现在快递比较发达,纸箱子、快递盒比较多,您认为这两类产量非常大的生活垃圾,在运输、在分类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整治的建议?

刘建国:一是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现在确实是我们国家在垃圾分类当中可以说是一个痛点,是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我们国家最后混合垃圾基本的一个特点是厨余含量高。也是因为厨余含量高就导致了水分含量高。两高的特点就导致了我们后端不管是填埋还是焚烧,它可能二次污染的控制难度比较大,它的效率比较低。所以,我们在前端必须对厨余垃圾有所作为,也就是说干湿分离大的方向是对的。我们是可以找到比较好的一个利用途径。也就是说它具备回到土地当中去的一个条件。

另外一类,你刚才讲的像快递,产生的主要是可回收物。这类现在其实我们国家应该要去推动的一个制度叫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这类垃圾的行业特性是非常明显,它是由快递行业产生的。所以快递行业应该要承担起来这类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的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讲就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按照它的量,因为这个信息化水平是很高的,你出一个单,大概就知道大体产生多少的垃圾,就要缴纳一笔基金,将来第三方的公司帮你把这类包装物进行妥善的回收和利用,而不是把责任转嫁到居民身上去。

主持人:刚才说到这些垃圾分类的知识,有网友说,垃圾分错了,你罚我200元,我分对了之后,以及推广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奖励的措施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刘建国:奖励,主要是一种宣传引导的手段,推动垃圾分类主要还是我们要强调这是每一个垃圾产生者应尽的责任。你做这件事本身是你应该做的,而不能靠奖励。靠奖励驱动的话,这件事是做不下去的。我们过去推行的垃圾分类主要采取的是靠奖励的方法在推动,但是受众非常的狭窄,主要是老年人,可能对你这些奖励比较敏感,导致我们的分类参与率提不上不去。大家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养成分类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比如说对积分奖励的依赖的习惯,一旦你没有这些积分奖励,以后反弹得比较厉害。归根到底,我觉得还是要让大家意识到这是我们公民的责任。你产生的垃圾,你有责任把它分类好,后端,政府才能对它进行妥善地处理。

垃圾分类不是政府的事,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当中,要想改善我们的环境, 大家都要参与到这当中,一起让它发生改变,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去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