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新的比较优势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刘志彪 | 时间:2019-09-06 | 责编:申罡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指的是在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推进国内市场容量、规模和结构的成长,来实现某些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说,超大规模市场具有拉动现代经济增长、促进专业化分工、虹吸生产要素和资源等基本功能和作用。在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背景下,其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可以给实体经济以强大的需求激励,从而吸引各种资源和要素积聚于实体经济,增加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第二,可以从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抑制经济下行的趋势,保证充分的就业,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供动力。第三,可以为全球企业进入中国大市场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保持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新的贡献。如去年至今年,中国市场一直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去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83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今年1-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5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3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折788亿美元,同比增长3.6%)。


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新的比较优势。过去的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生产要素,现在则是在超大规模国家基础上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它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可以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结合,成为拉动或推动重大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社会演化的主要力量。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以升级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2008年之后,中国以廉价要素和资源进行加工制造和出口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趋于尾声,而以依托国内大规模市场战略资源吸纳全球创新要素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展开。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其基本特征:一是在人口基数大的基础上,使民众收入不断增长,使内需规模处于全球最大的地位;二是塑造强势本币的国际地位,促进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三是以强大国内市场中成功机会多的优势,吸收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向本国流动。


利用好我国的大规模市场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问题是:如何依托于这一重要的比较优势发展创新经济、尽快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型国家。基于内需市场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将培育出我国企业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动态竞争优势。这个新的动态竞争战略,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国内创业创新出发,高水平地引进来。引进来的重点是引进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以我国不断释放和起飞的内需为引力,以全球城市为载体,以优化的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为平台,大力虹吸全球先进科技和智力。二是以增强国内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规模地走出去,沿着全球城市网络的节点建设各种全球价值链,如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沿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品牌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也可以依托于我国市场规模迅速成长的“母市场效应”,在走出去中提升国内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三是以对外开放促对内改革,加快我国创新驱动国家建设步伐。


促进形成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还需要考虑制度创新问题:一是以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只有拆除地方政府在分散竞争体制下建构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行政壁垒,才能在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强大国内市场。二是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就迫切需要在产权理论上承认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方面的贡献,使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实现利益均衡;迫切需要确立建设分享经济的政策体系,不仅生产要讲效率,分配也要讲公平,现阶段尤其要以公平促效率。不仅再分配要讲公平,在初次分配阶段,就要讲公平,尤其要讲经济主体间的平等竞争;迫切需要重点建设资本市场强国,完善资本市场的财富增值功能,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加人民的财产收入为中心改革其内在功能。三是要以平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竞争条件为重点,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愿望和投资能力。中国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客观存在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这都是对内开放不足的主要表现。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从短期看是要通过政策倾斜于民营企业让其吃定心丸,淡化乃至取消按所有制分类管理企业的老办法;从中长期看,则是要强化竞争政策,优化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平等竞争的基础条件。


(作者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