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我们的判断是GDP迈入“5时代”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19-10-23 | 责编:

(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10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10月份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京举行。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受邀参加论坛。以下观点整理自罗志恒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19年10月)上的发言。


近年来,当前经济增速波动越来越小,经济结构在缓慢调整,但政策变化比较快,都增加了经济形势预判的难度。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的判断和基本结论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货紧缩加剧,总需求不足,GDP迈入“5时代”。


至于经济下行背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GDP平均增速9.5%,主要的原因是宏观上改革开放,即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开放,微观主体上企业家精神崛起,一是民营企业家精神,二是地方政府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各个国家实行“反危机”措施,我国的宏观杠杆率节节攀升,很快使我国走出了金融危机,但现在加杠杆率的能力也在弱化。


关于未来的应对措施,短期和中期各有侧重。短期来看,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减税降费今年将达到2万亿的规模,力度不亚于美国,但是企业的获得感不强。


从总量来看,如果经济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十年GDP翻一番,仍要寄希望于基建。基建发力可能要求2020年突破两个3万亿,一是公共财政赤字要突破3万亿,即公共赤字率突破3%,二是专项债规模要突破3万亿。只有达到这两个3万亿,基建在2020年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发力。


货币政策方面,剔除猪价上涨因素,核心CPI、非食品CPI下行,PPI降幅幅度持续拉大。这样的政策空间之下,我们研究的结论和国发院发布的《报告》观点基本一致,我们赞同降准降息的政策导向。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第一,目前第十三轮达成的协议只是暂时的缓和,并不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结束。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中美贸易全方面博弈的体现而已,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持续到未来40-50年的过程,直到中美贸易在国际治理体系之中实现新的平衡。现在来看,中美贸易摩擦这次初步达成第一阶段的协议,更多的是中美之间互有诉求,中国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相对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美国特朗普本身面临弹劾压力,美欧贸易摩擦升级状态,国内经济也在往下走的状态等等。所以,美国有需求,中国也有需求,目前达成协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不能涵盖当前的形势,而是金融战、军事战、科技战、国际舆论战全面的较量和博弈。中美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摩擦?中国GDP已经相当于美国的2/3。在新经济领域,中国独角兽占全球的28%,美国是占48%。美国也深深感觉到来自中国经济领域的威胁。中美之间这场摩擦持续的时间将非常漫长。


中美贸易摩擦有四个层次。第一是贸易层面,美国方面要削减贸易逆差,这一需求较好解决,我们只需增加进口,包括农产品从以前的170亿增加到400-500亿美元等;第二个在于结构性改革层面,矛盾焦点在于国有企业补贴、市场准入等,这个矛盾也比较好解决,这正是我们要推动改革的方向;第三是意识形态的冲突;第四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中美贸易摩擦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上还比较好解决,如果演化到第三第四层次,也就是意识形态冲突,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中美之间就将是40-50年斗争的状况。


比较历史上的贸易摩擦,这次中美贸易摩擦更接近美日贸易战,从产业贸易战打到金融战。未来中国应该怎么办,真正的还是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宏观层面,应对方案还是推动改革开放,减税降费,放开市场准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结构性宽松的主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要打通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渠道。现在根据M2减去GDP增速的数据来看,当前货币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比较稳健的状态,而不是大水漫灌。价格来看,如果用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减去PPI,总体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而现在经济面临的关键形势是总需求不足,而不是需求过度旺盛导致CPI的上涨。既然总需求不足,实际利率上行,同时当前货币环境是比较稳健的,从这些角度来看,未来应该还是有宽松的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力量,同时广罗其他知名研究机构的宏观经济专家,集中从事并支持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中国网作为论坛的战略合作媒体,中国网《中国圆桌》栏目定期对论坛进行专题特别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