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岸明:传播中国价值,构建话语体系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高岸明 | 时间:2019-11-27 | 责编:蒋新宇

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2019中国公共外交——合作共赢与中国故事”为主题,邀请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等数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合作共赢”和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两大议题,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高岸明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以下是他的致辞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

传播中国价值,构建话语体系

——在2019公共外交论坛上的致辞


各位专家,各位媒体同仁: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国际传播机构,外文局与新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外交事业携手同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这70年里,外文局以“传播中国、沟通世界”为己任,用人文、文化传播构建桥梁纽带,为新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外文局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既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也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领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中宣部指导下,外文局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领袖著作合作翻译出版为抓手组织策划了系列智库与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重大多双边场合围绕治国理政、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文明对话等主题举办系列高端论坛活动,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在座的不少专家学者都参加了外文局举办的系列活动,在此代表外文局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感谢。外文局今年还主办了“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以外国人为对象的“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等,广泛动员海内外公众发现、创作和传播中国故事,打造了文化交流的公共外交实践平台。这些都是中国外文局顺应新时代要求参与和推动公共外交的积极探索。


基于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战略前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站在国际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主动谋划和重构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正在吸引世界各国的强烈兴趣;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关注,形成广泛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些都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好中国国际话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在西方传统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影响下,“中国威胁论”仍有不小的市场。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存有疑虑,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则从遏制中国崛起、维护其世界统治地位的角度,掀起一轮轮打压中国发展的浪潮。近期有关中美贸易谈判、香港问题、数字冷战等,都是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具体体现。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变量其实在于中国的崛起。面对守成霸权对与其意识形态相左、发展模式迥异的新兴力量的打压,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主张、表达好中国“和”天下的理念与善意、建设好既融通中外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与价值体系、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既是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又是国家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中国声音“入耳”初步实现,中国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大外宣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到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更要深刻理解国际传播工作同时面临最大压力。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认识到不足。新形势带来新挑战新机遇,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方式。在中西价值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的背景下,更需要国际传播工作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善用技术、效果导向。一段时间来,我们的对外话语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但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像不久前CGTN的刘欣与FOX的Trish Reagan的对话,在座的王辉耀博士与对手的辩论,以及最近两部很火的纪录片《善良天使》与《美国工厂》对中美交往故事的讲述,都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意味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将是我们和世界相处的基本方式。通过公共外交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树立良好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和外交博弈中赢得主动。借此机会,我和大家分享四点具体想法: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传播。我们要聚焦中国发展实际与国际社会关切、加强议题设置,主动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人文故事和文化故事。要创新讲故事的理念、形态和方法,用人性的视角、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生动呈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海外受众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有效扩大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加强舆论研判和国家形象研究。外文局长期重视对国际舆论开展跟踪研判,深入研究对外传播规律和策略,就涉华热点舆情提出决策建议,并连续六年委托国际知名调查机构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掌握外部视角观察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手数据。公共外交要深入把握国际舆论形势,从塑造和优化中国国家形象出发,因势利导、因国施策、有的放矢,在外部环境中有针对性地释放积极信号、化解负面情绪,拓展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空间。


三是打造智库交流平台,开展文明对话。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经济全球化,破解“文明冲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事关人类社会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破解国际关系难题的“金钥匙”,也为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文局举办了40余场海外宣介交流活动,像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论坛、北京-东京论坛等高端对话取得了巨大反响,也坚定了我们做好智库对话和文化传播的信心。


四是构建话语体系,促进民心相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加强语言服务能力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促进语言相通,打造融通中外的能够准确全面表述中国价值体系的概念、范畴和表述,在开放语境中实现民心相通。在公共外交领域,我们要“降维”话语表达,让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穿透文化壁垒,在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各个层面实现深度传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争取广泛的国际认同。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是新时代的命题,公共外交势必更有作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本次论坛贡献真知灼见,碰撞出智慧火花。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