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公共外交已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文 | 时间:2019-11-27 | 责编:申罡

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2019中国公共外交——合作共赢与中国故事”为主题,邀请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等数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合作共赢”和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两大议题,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王文出席论坛。他在研讨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议题时,发表了以下观点。

整体上讲,公共外交或者其他事物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要从出现到壮大再到有效果,公共外交目前在第二个阶段的后段。

第一个阶段是意识到公共外交这个词,这是在十多年前,我们在座很多的学者以及媒体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词,如果是二十年前,中国人可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

第二个阶段,十八大之后公共外交在官方引领下大力行动,为什么在行动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没有有效提升中国的形象和中国的影响力,这里面包括官方、学者、媒体、民间四个层面。其中,官方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官方对于民间的宣传过于一致,各个地方的讲法都基本千篇一律,所以我们还要注意在宣传表达方式上的适当突破和创新。

学者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力和主体性的参与不够,我认为是动能还没有被发挥出来,生产力太低。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大概有一百万人,真正做公共外交的、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学者还少之又少,难以满足我国推动公共外交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学者的评价体系制定上进行适当变通和调整,调动学者参与公共外交工作的积极性。

民间的问题是参与者还太少,而媒体的问题也是报道过于一致,影响传播效果。

我的建议是:首先,官方讲话稿可以适当去官话。另外,高校要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适当将公共外交成果引入到高校评价体系中。我们要鼓励这些学者走出去,从学者的角度积极向国外传播中国,生产力就一定能爆发出来了。我们很多学者英文水平很好,有家国情怀,只是制度对他们有所限制。

对于民间而言,多利用民间大V以及活跃人士,这些不用赘述了。

对媒体的建议,多给媒体松绑。我离开媒体七年了,我的很多老同事都在抱怨,越收越紧,导致了很多的优秀媒体人都跳槽不在传统媒体干了,我觉得我们一起努力,多一些松绑,多一些空间,这样媒体就有积极性。整体而言,我的结论是一句话:公共外交没有退步,我们确实每天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但结论就是公共外交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不是泛泛在做,而是高质量的来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