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科创板在回归理性,一个重要标志是部分股票破发

来源:新京报网 | 作者:吴晓求 | 时间:2019-11-28 | 责编:申罡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在正式跨进“30+”关口前,科创板开通运行。如何看待年轻的科创板运行情况?如何理解即将步入“30+”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如何迎接中国金融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转折点到了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表示,要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三者结合在一起,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新京报:今年7月22日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重要时刻,科创板正式开通运行。至今4个多月过去了,你如何看待科创板的运行情况?


吴晓求:注册制与科创板的方向,是没有错的。运行至今,我对注册制基础上的科创板,还是比较肯定的。在科创板开市的几天中,有点泡沫化,现在正在回归理性。而回归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部分股票跌破发行价。


注册制基础上的科创板,股票价格是它市场波动的一个轴心。为何这些股票交易价格能涨到三四倍甚至更高?显然风险是巨大的。这种“破发”并不是刻意,而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科创板回归理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新京报:如何才能振兴股市并使之成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一剂良药,使我们的资本市场成为今天过剩流动性的“池子”?


吴晓求: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但是,我从不认为,缺乏资金造成了资本市场相对低迷。在我看来,这种低迷是市场缺乏信心和相对明确预期的一种表现。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事实上是聪明的,他们可以观察整个市场的变化,当他们发现信心不足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不投资或减少投资。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金融资产投资,都是信心的一种表现。而信心是基于政策和未来预期的一个判断,这就是原因所在。


遇到障碍或出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很重要。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回到正确理解“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重要性”的问题上来。然而,这个“重要性”又不能简单等同于融资的重要性。


正如“振兴股市,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这句话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错位。因为“顶住压力”,很多人就会说,那就要加大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往企业注入更多的资金,才能“顶住压力”。实际上,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应把融资看得过重,如果看得太过重要,市场的规则就会向融资者倾斜。监管方似乎在融资的标准和规模上都有“做文章”,初衷是想让企业尽可能从这个市场上融到资。例如,注册制基础上的科创板,有些人会理解为“注册制就是融资标准的下降”。这完全是两回事,不要以为注册制是没有标准的。注册制的标准是很高的,它对企业未来的成长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其灵魂是信息的充分披露、市场化定价和责权明晰而对称的外部约束机制。


其次,从功能上看,我们的资本市场本质上也不只是融资的市场,它更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市场,从更大层面上看,它还是一个分散风险的市场。出发点不同、思考的维度就会不一样。如果你从“个人、机构财富管理的平台”的视角来看我们的资本市场,大家就会思考,这个平台、这个资产池中的资产是否有价值、是否出现“注水”。如果“注水”了,这个资产池中资产质量就会下降。只有当你把它看成是一个财富管理市场时,你才会主动地确保这个资产池中的资产是有质量的,而不是“注水”的。你会突然发现,政策的角度不同了。


我们看到,传统商业银行融资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它是以万亿来计的;而资本市场只是千亿的量级,两者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在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又能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即财富管理、分散风险的功能。理论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或是8000美元的时候,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会迅速提升,也正基于此,这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才能繁荣发展起来。越富裕的国家,它的资本市场往往集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你很少看到,国外的百亿、千亿富翁把钱都存到银行,反而在他们个人财富中,投资的比重非常高。


而投资,对一个国家的法律、社会的环境、法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一个社会体系的信息透明度不够、法治水平有待提升、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连续性也不够好时,你会发现,无论是实体投资还是金融投资,总量多数情况下都会下降。因此,对于投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信心的函数,这也是我为何特别强调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