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的新长征路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2019-12-23 | 责编:申罡

智库建设的新长征路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七年评估及传播、绩效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新型智库的“七年之痒”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阶段性评估与未来展望

 

自2013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次做出重要批示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借用婚姻中常提到的“七年之痒”的说法,一件事情进入到第七年,往往容易出现平淡、倦怠期,不得不经历重大考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年之痒”,既有其发展规律所在,也折射了再换发生机的可能性。

一、何为智库的“七年之痒”

所谓智库的“七年之痒”,是指经过七年左右的建设,智库已成了中国决策链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笔者近些年来年均上百次受邀参加相关决策机构的咨询会经验看,各方对智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高标准与高期待。要满足各方需求,智库从业者的挑战与压力非常大。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然而,七年左右,各方对一些掩饰不住的强烈愿望(“痒”)正朝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迎面扑来。

思想创新之痒。尽管2013年来中国新建了许多智库,但尚缺少相应的超时代智库建言思想,有太多的议题需要智库去解答并提供前瞻性的思考。从主流看,中国智库仍是重于阐释,缺乏足够多的对政策突破有推动力的优质思想产品,少有能让决策者有重大启发与修正意义的战略建议,更缺乏经得起历史沉淀的思想作品问世。

社会美誉之痒。目前中国智库越来越重视通过媒体在社会发声,但智库学者的集体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同样对中国发展的肯定,外国学者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同样是对中国不足的批判,外国学者更容易受到决策层的重视。由此看,如何建立学者的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既考验智库学者行业本身的能力、远见与修为,也考验决策者、社会思潮的文化包容。

全球影响之痒。中国智库须提升全球感召力与话语塑造力。笔者在多次国外宣讲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国际社会存在浓烈的“中国交流饥渴症”,希望听到中国声音。然而能流利用外文讲好中国故事并令对方信服的中国智库学者并不多;另一方面,在国内主办的各种论坛中仍存在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太重、交流互动太少、思想含量太低等弊病,导致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并未能得到全面释放。如何进一步推动外事制度改革,如何让智库的全球组织力进一步发挥,是当前新型智库“全球影响之痒”提质增效的关键。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加剧时,中国智库勇夺国际话语权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人才孕育之痒。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这几年,有数位官方智库学者或高校主要负责人到政府部门任要职,颇有种“中国旋转门”的味道,但政府与智库的人才交流仍是偏少的。智库“孕才”功能是否能够发挥,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新型智库能否成规模、制度化地出现中国特色的“旋转门”,还有待更长的时间观察与更有效的改革尝试。在这方面,人事部门的敢为人先,大胆尝试,显得很重要。

二、中国“智库热”在降温

新型智库的“七年之痒”,实际上折射了智库建设的不易与曲折。当前,“智库热”已开始降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了七年,全面深化改革并非易事,智库建言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于是,改革设立目标与智库自有能力之间正在达成某种“和解”。即“应然”的理想状态,回到“实然”的现实状态,这与婚姻“七年之痒”后许多人放弃浪漫主义、回归生活务实主义有类似之处。

在“假智库”受鄙视与淘汰,学术学者离开的背景下,一批“真”智库会渐渐脱颖而出。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有大量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这些优秀且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凝结了“真”智库的价值观精华。也将带动较长时期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智库优化进程。

三、中国智库也呼唤三场新革命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进程也是一条“新长征路”。基于过去七年的观察,当下的中国智库业还需要三场新革命。

主体革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选拔更多其他行业的人才进入智库界工作。目前,智库从业人员过于依赖从高校学院出来的学术人才,这远远满足不了智库本应具有的对外传播、政府关系、公共事务、国际交往等功能。智库人才应不拘泥于博士学位的学术人才,也应该重点关注学术界之外的人才引进,如媒体、公司、非政府组织等。

认识革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立足于中国实践来认识智库。以目前的中国体制特征,中国智库不可能成为制衡政府的权利端,而是将其务实地设立在整个政策决策链“内生环”,安于应有的前期调研、中期设计、后期评估的“本分”位置。中国智库也不可能是美国智库界所宣传的“独立性”。近年来的美国政治与社会运行也充分暴露了,所谓 “智库独立性”更多是一种理念状态。认识到“智库”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合理位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才有真正的可能。

方法革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须基于新时代特征进行机构运营的方法创新。在运营方法上,中国智库要进行产业化、专业化与职业化“三重转型升级”,即将智库视为一种常态化、聘用制的社会职业;选用专门人才从事智库内不同的工种;以及将智库运作进一步流程化、产品化的框架设计。在研究方法上,中国智库研究的选题不能只来自于学术文献,而应注重来自日常实践;论述方式应通俗易懂;结论综述应讲求政策可执行性。在技术运用方法上,中国智库也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大数据、云等,构建中国特色的数据库,运用中国思维与实践特征,重新建构国际话语中的中国故事。

四、结论

用新型智库七年之痒的说法,并不是否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成绩,恰恰相反,是在充分肯定过去七年来取得相当不容易的进展。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在推进并颇有一些成效,是公认的事实。然而,智库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也不是决出你赢我输的竞赛,而是永远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跑,将伴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始终。

 

原文参见王文:《新型智库的“七年之痒”——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阶段性评估与未来展望》,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5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



智库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与执行

 

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深入开展,智库的规范化运营已经成为共识。绩效考核是智库规范化运营和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库人才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智库创新的催化剂。本文从微观层面论述智库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与执行。

一、为什么实施智库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一项智库管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智库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导向,其核心是促进智库自身能力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实质是使智库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增强智库综合实力。

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将有助于更好释放特色新型智库的潜能与活力。因而保证智库绩效考核的顺利推行,应以人为本,坚持“客观、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如何建立智库绩效考核的基础?

持续性的制度化建设,以及已有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薪酬体系是智库能够顺利开展绩效考核的基础。具体而言,绩效考核的前提是智库必须具备成熟稳定的机构建制。

围绕思想的生产,智库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和人力资源配置,人员配置分为以下4种,智库负责人,管理团队,研究团队和运营团队。4种人员配置及相应的工作任务指标和管理运行机制构成了智库考核的系统性基础。

三、如何开展智库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智库人员—工作岗位—智库目标”的匹配,需要对考核设计、考核方法、考核执行、考核内容等进行系统性的安排。

考核设计。合理有效的考核设计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谁考核谁”“考核谁”“考核什么”“考核依据”等问题,遵循战略相关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谁考核”?考核执行人包括智库负责人、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考核谁”?智库考核的对象应为全体员工。“考核什么”和“考核依据”?考核周期可以采取月度、季度、半年度以及全年度。考核的结果是对员工进行年度激励的最重要依据,也是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规划的重要参考。

考核方法。当前智库绩效考核处于摸索阶段,只能借鉴相关领域经验,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地评价智库工作,主要包括定性定量相结合、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和等级分类考评法。定性定量相结合将依据经验判断、综合比较的定性考评方法和依据客观数据的定量考评方法相结合。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的关键是设定智库战略总目标,核心在于将各项目标予以整合,以目标来统合各部门各团队和个人的不同工作活动及其贡献,从而实现智库战略总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法主要集中在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乃至学术影响力的衡量上。等级分类考评法是指根据工作分析,把管理目标分解到不同模块,在每一模块再设置一系列具体的可考评项目,用明确的语言描述完成该模块工作需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将标准分为几个等级选项,考核人根据被考核人的实际工作表现以及实际参与的任务(可以跨部门)进行综合打分,累计合并为考核总成绩。

考核内容。员工考核包括考核各部门任务目标和业绩指标完成情况;部门(项目)负责人的工作业绩,以及各项能力;全体员工的工作业绩,以及本职工作能力;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品德、团队合作精神;全体员工对智库影响力的贡献度。研究成果的考核内容侧重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这是由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在研究方向、任务、成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这些差异决定了对智库研究的考核“往往以影响力作为评价目标,以决策影响力为主导,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两个基本点。”

考核执行。考核执行前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考核规范,提升考核执行人员综合素质,完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考核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自评、互评;第二步,部门负责人考核和评定;第三步,人力资源部进行考核和评定;第四部,执行委员会审议年度考核报告,复核纠正,终审通过并完成年度考核工作。在考核过程中也应加强监督管理。

四、为何要实现智库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辩证统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应员工需求,智库可以将激励分为3 类: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以及社会激励。

考核与激励都是保障智库生命力的运营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手段,其最高目标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智库产品的思想内涵,提供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智库多样化服务。

原文参见胡海滨:《智库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与执行》,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实践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以智库英文网站建设为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迫切需要与大国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来,智库的国际化传播实践伴随着公共外交的繁荣,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通过中外智库之间合作交流的深化逐渐塑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在传播效果上也对西方垄断的国际话语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智库的国际化传播在构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上取得初步进展。主要表现在:

1、传播主体的扩大化。一大批优秀的智库学者和专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们对中国道路及中国理念的系统阐述,保障了其他国家在获得关于我国的各项信息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创新运营机制,开始吸纳国外前政要和专家讲述中国故事。

2、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智库在不断谋求借助多样的国际平台发声的同时,借助公共外交、二轨外交的舞台,主动搭建起了国际大型会议、研讨会以及共同研究、共同发布研究报告等重要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努力构建以智库为中心的组织传播模式。

3、传播效果的放大化。一些智库已经与国外智库逐渐建立起关系网络和机制化交流平台,中外智库之间密切互动。中国智库还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互动,有意识地利用外媒的力量来加强传播的效果,放大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音量”。

二、与西方发达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基础传播网站平台建设还不完善。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93月发布的《2018 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报告,国际影响力前20名的中国智库中,建有英文网站的智库占85%,还有15%的智库没有建设英文网站。从维护状况看,Top 20中只有15%的英文网站实现了每日更新,35%的智库每周有13次更新,其余几家都是一月以上或以年记才有更新。

其次,具有国际化思维与国际传播意识的智库发展相对较慢。尤其是厚重性、系统性及前瞻性的思想产品,如英文研究报告及出版物等,数量还很少,理论研究还仅限于国内的循环和传播。

第三,国际社交平台应用严重滞后。我国智库还不善于利用全球社交网络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全球舆论的资源。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家智库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建立账号,也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影响力。对于大多数智库来说,社交平台的布局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智库国际传播需创新思想、革新技术,构建多元化平台和全球传播网络,增强话语传播力,追求国际传播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配置。

1、注重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创新。智库需注重涉全球关注问题上的议题设置,跟踪国际前沿话题,侧重为全球共同利益和大家普遍关心的议题贡献中国的智慧。还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间节点,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上提出决策建言的预测、预判和预警。智库应充分利用独特的跨专业和跨领域优势,对研究话题进行长期跟踪和系统化的梳理,不断探索话语及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对外话语的体系。

2、加强传播载体建设。智库需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拓展传播媒介,注重外文官网的建设,网站内容上加强策划。并设计手机版网站,方便手机用户浏览。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定向投放平台的建设,可利用邮件系统定向推送信息;也可以将机构的长期跟踪话题和研究成果以周报形式实施订阅,培养固定的国外受众人群。

3、注重打造包装明星研究员。一方面,推动我国的国际化学者和专家在国际舞台上阐述中国话语;另一方面,继续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让更多的外国精英参与到中国的智库建设中来,培养国外精英阶层对我国的亲近感,塑造其所在国对华友善的舆论环境。在对外传播中,智库的外文网站等平台应注重对这些明星研究员的包装,突出他们的声音,从而形成平台和个人双向推动的正向效应,扩大传播的辐射能力,提升智库的全球传播效果。

4、国际合作和对外传播相互推进。在对外传播中,我国智库应积极推动中外智库、民间组织及媒体之间的密切互动,搭建几方合作的长效性交流平台和机制,尤其是重视以我为主的组织与平台建设,为我国声音的国际传播打通机制化、常态化的合作通道。在一些重大的热点事件中,中外智库可以通过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及时反应并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深入对话,加强战略沟通,提出务实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形成智库的成果和报告,运用各自特定的渠道直达对方决策层,从而减少双方的误判,影响双方政府的决策。

5、布局全球社交平台。智库在完善官方外文网站建设的同时,应注重调动全球用户的参与度,通过全球社交媒体与全球公众对话和沟通,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智库的观点及研究成果,加大活跃度,并有意识地设置议程和议题,适时开展与全球网民的互动交流活动,引导国际舆论,在传播和互动中加深受众对智库的印象,形成智库的品牌影响力。在社交平台的运行中,智库还应积极谋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的互链,共享传播渠道和用户,充分借助合作平台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朋友圈,增加粉丝数量。

6、中外媒体共振强化传播效果。在与外媒的合作上,我国智库首先要加强对外媒的研究,对他们的尺度和角度有更好的把握,有选择、有目标逐步推进在外媒上发声。智库在国际会议及国际上组织的各类对话会等活动中,还可以积极开展与外媒的合作,有意识地利用外媒的力量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努力实现中外媒体在某一问题上的共同发声,在全球舆论场形成压倒性优势,引导全球舆论的走向,掌握主导权。

 原文参见 杨云涛:《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实践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以智库英文网站建设为例》,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网络传播现状及改进建议

——以智库网站建设为例

 

智库建设正步入“黄金时代”,实现智库研究和传播的两翼齐飞迫在眉睫。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依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传播得以扩展到有网络节点的世界任一角落。智库应给予网站建设方面足够的重视,智库工作者要尽可能地拓展多方传播渠道,整合各方资源,促进智库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智库的国内和国际双重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推动智库传播的纵深发展

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特征 ,在这样有着超级信息资源存储能力的网络空间,智库对于自身智力成果的输出,也不再受限于既定的媒体平台,给定的版面或者时段,“偶发式”传播可升级为“常态化”传播。同时,也恰是由于网络传播的无序性、交叉性以及“众声喧哗”,智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符合政策目标,符合稳定发展的方向上,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较于传统传播,网络传播是多种传播方式的共存,杂糅了“点对面”和“点对点”的传播。传播主体既可以自建平台也可以利用合作平台。网络传播可以对受众进行更为精准的细分,分众化传播追求有限受众的信息接收质量和对传播主体的忠诚度。

二、中国智库网站建设现状

国际上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国内有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智库成果与人才评价报告》等。在这些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智库报告中,大都从大数据层面对“网站内链、 外链、出链、入链”等相对技术型数据有所分析和呈现。本次研究则选取了其中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客观指标,配合受众角度对网站的直观感受,确定了5个维度,即网站规模、网站使用率、信息公开度、网站易用性、网站辐射度。

1.网站规模

国外网站中,布鲁金斯的网站总页数最多。国内网站中,国研中心和人大重阳的网站总页数超过 2 万,而国研院、现代院的网站总页数对比他们的国际影响力,有些单薄。

2.网站使用率

国内网站的 PV 和 UV 均未超过周均 2 万的数值,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网站全球排名来看,布鲁金斯首屈一指,国外智库网站全球排名均在 10 万以内,总体排名优于国内网站。

3.信息公开度

国内外智库网站对专家观点及其著作的公开度较好,全部都有涉及,且动态更新较为频繁。在专家联络方式的公开度上,国外智库网站更为透明,不仅提供邮件联络方式,还提供专家推特账号。在研究报告的公开度上,国外智库网站均提供下载服务,国内智库网站不完全均提供报告的完整版下载。

4.网站易用性

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观察考量。如网站打开速度的快慢,网站导航设置是否合理,目录树规划是否清晰,检索板块是否醒目,是否有用户留言板块等。国内智库网站中,国研中心打开速度最快,平均打开速度为 33s。国内外智库网站在页面布局上各有不同,网站在栏目规划和导航设置以及检索框安排上各有特色,但都能让受众较容易找到相关内容。

5.网站辐射度

中国智库网站全部都有英文版,且均设置在中文域名之下。总体而言,布局美观度较高,内容呈现较为丰富。但从多语种呈现角度, 国内智库还逊色于国外领先智库。

三、提升中国智库网站建设与传播能力的几点建议

中国智库在议程设置和影响国家决策方面较欧美智库还有很大差距,这与中国智库长期不重视传播有很大关系。因此,提升中国智库的网站建设与传播能力迫在眉睫。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智库网站建设。中国智库总数95%左右的官方或半官方智库只需要面向政府生产“特供”商品,而无须面向市场。智库的品牌意识、传播意识没有得到强化。对于智库管理者,首先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传播的重要性,并贯彻到整个的内容生产体系。在网站建设上及时做数据的上传和更新以及信息披露。

2.智库传播需要专职化和专业化。中国智库要首先组建专门的传播运营团队,聘用具有传播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打破只重研究不重传播的生态体系,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搭建传播平台,拓展传播路径,将网站的PV和UV指标的持续提升、智库网站排名的持续升级,作为智库传播人员努力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3.智库网站建设要有整体规划和布局。 智库网站的建构,是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从事网站经营活动要有网站域名的注册与备案,要选择高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服务器,之后有网站整体结构的搭建,网站程序的上传,搜索引擎的优化……在智库网站建设中,对于信息公开度的要求和网站易用性的要求,是智库网站在做整体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的指标体系。

4.智库网站需要加强推广与传播。智库网站是智库传播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智库网站的再传播,提高智库网站的辐射度。首先提升搜索引擎的收录效率。其次运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如国内的微博、微信,国际的 Twitter、Facebook 等,实现对网站的引流。第三加强与媒体平台的合作,对国内智库网站智力成果加以精炼,将其延展到媒体平台,如新浪、今日头条等网站和客户端。

5.加强智库网站外文版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智库的外文网站,作为国际传播的主阵地,话语要有创新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与全球公众展开对话和沟通的能力。国际传播是跨越文化的传播,要深刻地理解中西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根据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方式构建国际传播的不同的话语体系。

原文参见 王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网络传播现状及改进建议——以智库网站建设为例》,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执行副总编辑。

 

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外交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阶段,未来将更加注重发挥智库的作用。

一、智库扮演着理论支撑、情报支持和决策参考的角色。

中国智库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谋士、门客、军师、幕僚等都具有咨政作用。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方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依据国情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库。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就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密切联系。十八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在这以后,国家加快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步伐。

图1  亚洲三强智库数量分布

 

注:数据整理自《全球智库报告》系列2010-2017年

图2  中国智库数量分布

 

智库和公共外交有着密切关系。公共外交是指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国际关系层面。其主体除了政府以外,也包括媒体、高校、智库、公司等非政府力量。智库的外交作用则体现在:开展“二轨外交;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构建政策理念和价值观传播。

就新型智库的地位来讲,我国的软实力远不能满足硬实力需求,单靠政府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国际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践行者之一,新时代中国需要一批优秀智库为中国建设生产谋略。

二、中国智库可以从咨政、启民、伐谋、孕才四方面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咨政:作为第三方机构,智库可以以独立、客观地参与政策制定,并且以专业的方式对政策方针进行论证和评估。

启民:智库有责任为社会大众普及常识,在全球舆论中“拨乱反正”,为普通公众“以正视听”,反馈普通大众的声音,增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伐谋:智库在塑造舆论、国内外政策偏好、以及高层决策者的选择方面发挥着作用,可以通过影响他国利益集团来影响他国决策。另外,智库还扮演着“议题网络”和思想交流的促进者的角色。

孕才:智库应充分利用退休官员继续发光发热,培养各个层次的智库人才,推动智库人员和政府部门互动。最后,通过实习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三、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智库的启民力度和伐谋能力仍需加强。一些智库著作太过于学术化,普通公众很难理解;另一方面,一些智库向普通公众传播、解读外交政策的力度还十分有限。作为非官方人士,“二轨外交”是智库参与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式,但中国智库在此方面的能力显然不够。

   智库人才培育机制和国际化水平尚需完善提高。各大国际组织中,鲜有中国智库学者以及智库培养的官员和实习生,无法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入开展提供前哨阵地。

四、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内外发力、多方努力,进一步完善智库建设。本文对中国新时代智库建设有几点建议。

加强政府引导。智库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该给智库独立成长的空间,净化冒牌智库,奖励优秀智库,主动邀请智库参与外交对话。

    建立严格的成果评审机制。成果是衡定智库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高品质的成果是保障智库高影响力的基础。中国智库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评审机制,保证智库成果的质量。

建立科学的人才结构,注重青、中、老3代人才的培育和建设。要给青年学者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发挥中年学者骨干力量和中老年学者核心力量的作用。

    加强智库“网络化”建设。智库要善于利用媒体资源,抢夺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研究成果,增强国际影响力。

最后,智库学者和高校学者相互配合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库学者需要从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高校学者也需要适当关注一下政策变化,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九大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写入报告中,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以“意识形态建设为重点”,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

原文参见 关照宇、张婷婷:《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4期。作者关照宇、张婷婷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生张晟、利雨樵有所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智库理论研究及“智库”主题研讨会一览表

 

1、图书和研究报告:

王文:《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忠尚:《新型智库、科学决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第48期,2018年。

人大重阳:为增长而合作:构建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在G20智库论坛(2015)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第10期,2015年。

人大重阳:重塑全球金融治理:G20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在“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第二届G20智库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报告第5期,2014年。

 

2、论文:

王文:《评估中国金融智库,历史、进展与未来 》,载《中国金融》,2019年第15期。

王文:《新型智库的“七年之痒”―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阶段性评估与未来展望》,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5期

胡海滨:《智库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与执行》,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杨云涛:《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实践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 —以智库英文网站建设为例》,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王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网络传播现状及改进建议-以智库网站建设为例》,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关照宇、徐枫潇:《建设新型智库 护航“一带一路”》,载《丝路瞭望》,2019年6月。

王文:《谈学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思想贡献与输出》,载《对外传播》,2019年第1期。

王文:《中国智库提升影响力正当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7日。

王文:《如何解决中国精英的集体焦虑症?》,载《联合早报》、观察者网,2018年9月26日。

关照宇:《如何为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人才》,载《环球时报》,2018年9月14。

关照宇:《联合国里的中国人还是太少了》,载《环球时报》,2018年8月18日。

关照宇、张婷婷:《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8月。

李忠尚:《论科学决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智囊、软科学到智库的理论与实践》,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期。

王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评估与构建》,载《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6期。

王文:《新型智库如何讲好“一带一路”中国故事》,载21财经APP,2018年4月27日。

王文:《建设国际知名智库,中国仍任重道远》,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4日。

李国强:《中国智库建设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载《政府管理评论》第2辑,2017年。

王文 杨福鼎:《运用“智库 + 外宣”模式,服务外宣大局》,载《祖国》,2017年11月。

王文:《影响力是智库的生命源泉》,载《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11期。

王文:《新时代中国智库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载《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3期。

胡海滨:《试论领军人物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6月。

王文:《中国智库应多些“基辛格”》,《环球时报》,2017年6月8日。

李国强:《创新党政智库治理 不断提高智库能力——2016年我国党政智库建设进展、问题与建议》,载《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

陈晨晨:《善用智库平台 推进智库外交——以2017年4月“习特会”前中美智库系列对话会为例》,载《对外传播》,2017年5月。

李国强 徐蕴峰:《学习习近平“智库观”,推动中国智库建设健康发展》,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

王文:《论智库与学术的异同》,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

王文:《抵制假智库,帮助弱智库,提携好智库》,载《科学与管理》,2017年第4期。

王文:《智库界的变与不变》,载《新华日报》,2016年12月23日。

王文:《智库人的江湖:在800位智库学者前痛惜地说》,载环球网、观察者网,2016年12月19日。

王文:《青年学者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载《红旗文稿》,2016年第13期。

王文:《思想不“伐谋”,崛起无后劲——中国智库如何影响世界》,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

王文:《切莫让评价体系阻碍智库发展——如何评价智库的优劣(下)》,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10期。

王文:《如何评价智库的优劣(上)》,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7期。

李国强:《当前中国智库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7期。

王文:《从古代智囊中汲取智库建设的营养(下)》,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6期。

王文:《从古代智囊中汲取智库建设的营养(上)》,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

王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鱼龙混杂期”》,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4期。

王文:《透过伊朗高访看中国智库外交》,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3期。

王文:《中国为何出现“智”少“库”多现象?》,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2期。

王文 李振:《中国智库古今延承之路:历史溯源与未来启示》,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

张敬伟:《中国社会智库如何实现新突破?》,载中国网,2016年2月4日。

王义桅:《中国民间智库的使命》,载观察者网,2016年2月1日。

王文:《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

王文:《中美智库的差距有多大》,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1期。

王文:《大学建智库很难吗?》,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12期。

王文:《官学合作构建新型智库外交模式——亲历中国伊朗“一带一路”智库对话》,载《光明日报》,2016年1月27日。

王文:《在G20现场体会全球智库博弈》,载《对外传播》,2016年第1期。

王文:《构建全球价值统一战线——成果筹办G20峰会之我见》,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11期。

王文:《影响非洲智库,打造中国软实力新增长点》,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

王文:《中国应培育浓厚的智库文化》,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9期。

王文:《金融智库与国际金融治理》,载《中国金融》,2015年第11期。

王文:《让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中国智库》,《对外传播》,2015年第8期。

王文:《在全球亲历中国智库的孤单》,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7期。

王文:《让智库推进社会科学的否思》,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6期。

王文:《智库学者应善于讲“一带一路故事”》,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5期。

王文:《博鳌论坛释放的智库发展新信息 兼评中办、国办智库文件的落实》,载《对外传播》, 2015年第4期。

王文:《真正的中国智库热还没到来》,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王文:《<全球智库报告2014>的启示》,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2期。

王文:《2016年G20峰会筹备紧迫 建议重用民间机构》,载《对外传播》,2015年第1期。

王文:《在G20现场体会中国智库的时代责任》,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12期。

王文:《中美智库比较:差距?差异?》,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11期。

王文:《政府应善用、善管和善待智库》,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10期。

王文:《“伐谋”,智库必须有的对外功能》,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9期。

王文:《中国须有更多优秀的智库学者》,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8期。

王文:《应多与非西方国家智库交往》,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7期。

王文:《善用退休高官打造中国式“旋转门”》,载《对外传播》,于2014年第6期

王文:《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5期。

王文:《重构中国智库理念:咨政、启民、伐谋、孕才》,载《文化纵横》2014年第10期。

王文:《跨国智库交流——中外思想磨合的润滑剂》,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3期。

王文:《让更多外国精英为中国智库做贡献》,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4期。

王文:《如何发挥中国智库的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作用》,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1期。

王文:《中国智库何惧跨国交流?》,载观察者网,2014年4月。

王文:《智库,战略大传播的发动机》,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2期。

王文:《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载《对外传播》,2014年第1期。

王文:《公共外交上策:影响他国智库——以20国智库会议为例》,载《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第4期。

 

3、智库研讨会:

“中美40年,寻找构建双边关系的新框架”研讨会

2019年1月17日-19日,美国亚特兰大,主办: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社科院等,承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年会暨首届万寿国际形势研讨会

2018年12月29日,北京,主办: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第四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

2018年11月11日,北京,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安瓦尔演讲暨“一带一路”智库论坛“马来西亚的法治与中马的未来”

2018年10月24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面向未来的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论坛

2018年9月19日,兰州,联合主办:“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兰州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一带一路”五周年:评估与展望 国际智库研讨会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

2018年9月17日,北京,主办:“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中美智库贸易对话之三: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的未来

2018年8月30日,华盛顿,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中美智库贸易对话之二:把脉中美关系的现实状况与未来道路

2018年8月30日,华盛顿,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

中美智库贸易对话之一:贸易与中美经济合作

2018年8月29日,纽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

新型智库、科学决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研讨会暨研究报告发布会

2018年10月12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中美关系未来五十年

2017年9月26日,纽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亚洲协会政协研究院

中阿全球治理智库对话会

2017年8月4日,布宜诺斯艾利斯,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协会(CPDA),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CARI)

中巴“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智库对话

2017年8月2日,里约热内卢,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协会(CPDA),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巴西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BRI)

中美智库系列对话会

2017年4月2日-6日,华盛顿和丹佛,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深化金融合作 共促金砖发展”金砖国家智库研讨会

2017年3月22日,北京,主办: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

2017年1月9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光明日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中澳“一带一路”智库圆桌会议

2016年10月26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建设新型全球关系——新动力、新活力、新前景

2016年7月29-30日,北京,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G20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智库专著发布会

2016年7月28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

2016年7月5日,华盛顿,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协办:中国南海研究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二十国集团智库20(T20)`创新、新经济与结构改革`国际会议

2016年6月18-19日,浙江吉安,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孟买)

2016年6月13日,孟买,主办:印度智库Gateway House、印度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T20贸易与投资会议

2016年6月8日,日内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二十国集团智库柏林会议

2016年5月12-13日,柏林,主办:德国发展研究所、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世经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二十国集团智库(T20)利马会议

2016年4月25日-26日,利马,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秘鲁太平洋大学中国-秘鲁研究中心、德国经济政策论坛

“亚洲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美关系”中美智库对话会

2016年4月18日,华盛顿,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

二十国集团智库(T20)华盛顿会议

2016年4月13日,华盛顿,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布鲁金斯学会

中尼“一带一路”智库对话暨尼泊尔总理奥利先生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交流会

2016年3月22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尼泊尔政策研究学会,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上海会议

2016年2月25日-26日,上海,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T20前海国际金融论坛

2016年1月27日-28日,深圳,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中伊智库“一带一路”对话

2016年1月23日,伊朗德黑兰,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G20智库峰会中国启动会

2015年12月14日-15日,北京,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新型智库与公共外交”内部研讨会

2015年10月25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全球治理与开放型经济”―― G20智库论坛(2015)

2015年7月30日-8月1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

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之专题论坛四:智库的作用

2015年6月27日,北京,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中国智库领导力交流项目

2015年6月25日,北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TTCSP)、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G20: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主题研讨会暨“G20智库蓝皮书2014-2015”新书发布会

2014年11月14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2014年北京APEC峰会倒计时”智库沙龙

2014年11月3日,北京,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外文局时政评论组

“中国金融改革建设:智库方案”内部研讨会

2014年10月25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智库热的冷思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批示两周年的经验与反思”内部研讨会

2014年10月30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重新发现中国优势》主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2014年9月26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国际研讨会――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

2014年9月3日-4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研讨会

2013年1月4日,北京,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4、智库培训:

2019年11月12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共识大讲堂“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怎么办”主题授课,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2019年6月28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在2019第四届智库能力与新型智库建设高级研修班专题授课,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

2019年6月18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在中组部干部培训班专题讲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组织部。

2019年5月24日,人大重阳副院长胡海滨“我国智库发展形势、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研究模式”专题讲座,湖北武汉,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

2019年3月5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专题研讨班”专题授课(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运营与管理模式),上海,浦东干部学院。

2018年11月20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五周年:全球视野下的评估与展望”主题讲座,北京,水利部。

2018年3月12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新型智库建设与现代管理”专题授课,上海,浦东干部学院。

2017年11月25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在2017第二届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授课,北京,《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2017年5月19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全球转型与中国智库建设之浅见”讲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

2017年3月3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五十国归来,看中国智库”讲座,北京,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2017年2月27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新型智库与大国‘伐谋’”讲座,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2016年12月16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新型智库与国际传播”讲座,广州,广州市社科院。

2016年12月16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在云山学术沙龙第158期“中国智库发展现状、反思与建议”讲座,广州,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2016年10月18日,李国强“创新智库治理,提高智库能力”讲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2015年10月15日,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新型智库与国际传播”讲座,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3年10月23日,辛本健“内参写作与智库建设”讲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2013年5月4日,房宁“智库建设与中国发展”讲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