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拉动消费:个人宜出力,政策要给力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陆铭 | 时间:2020-04-02 | 责编:李晓曼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编者按】

当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全球持续蔓延,正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且将持续影响我国经济。

有鉴于此,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栏目与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合作,特设专栏“经济战疫”,约请相关研究者,为我国当下的疫情应对出谋划策。

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由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经济学家自发组成,目标是通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讨,促进经济学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更广泛的消费活动的启动和刺激,需要有一些政府政策层面的举措。图为3月24日,湖北武汉,市民在一家超市内选购商品。 随着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中国以外地区急剧恶化,此次疫情冲击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将大概率超过2008年经济危机。

中国境内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次生灾害仍然不可低估。笔者认为,次生灾害重点将体现在两个领域。

第一,服务消费。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的服务消费,看上去遥遥无期。尤其是一些特别依赖于人口集聚的行业,比如说餐饮、旅游、影剧院和体育赛事,这些行业所受到的冲击远远超过历年任何一次经济危机。

第二,出口行业。随着境外疫情持续扩散,中国出口行业已经开始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恶化。目前,有的出口企业新增订单归零,甚至已经有的订单也被取消。

以上两个领域的失业和收入下降,将进一步带来消费需求的萎缩,更进一步地恶化内需,从而产生一系列由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

“大敌”当前,又因为中国境内疫情得到了阶段性的有效控制,必须有非常规的手段来启动国内需求,对冲经济受到的严重负面冲击。最近舆论热议的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内容的“新基建”,对启动国内需求是有意义的,但显然会因产业与服务和出口的相关度较小、直接拉动就业较少、见效需要较长时间,而难以对饱受疫情打击的服务行业和出口行业,形成救急的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想借此文,呼吁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请个人尽力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就是联合“抗疫”。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将特别影响到低收入群体,但是中国整体上储蓄率仍然是比较高的。此时,每一个个体如果不让自己的消费下降,甚至增加消费,就是为对抗疫情冲击做贡献。

对一般民众而言,如果你有一些东西准备买,如果有一些家庭设备(比如电器)准备置换,购物车里准备要的东西,不要再等待,不妨快点下单。

买东西的时候,对一些可以在家里储藏的商品,不妨多买一点。特别是中国出口比较多的纺织类产品等日用品,这时候,多花点钱有利于帮助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对平常出门消费的聚餐、喝咖啡,在门店人群并不多的情况下,不要完全宅在家里,不去消费。宅在家里的时候,能够点外卖的,点一点外卖。对农产品,比如水果,能够网购的,不妨现在下单。

经济负面冲击到来的时候,正是物价低的时候。同时,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松,未来价格可能会上涨。此时消费,对个体来说不会有太大损失。

有人会说,消费是存在跨期替代的,现在增加消费,未来消费会不会相应减少?首先,有一些消费现在增加了,未来不会减少,比如外出的餐饮活动。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让企业活下去,如果企业因为受到危机冲击太大,无法活下去。那么未来要讨论的就不是消费会不会萎缩,而是供给就没有了。

当然,

启动消费不只是发个倡议而已。倡议消费仅仅针对有储蓄,有能力增加消费的群体。更广泛的消费活动的启动和刺激,还是需要有一些政府政策层面的举措。

这里笔者提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考虑定向发放消费券。既可以在行业上向服务行业倾斜,也可以在群体上向失业者、农民工和低收入者倾斜。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可以在一些地方尝试对市民发放消费券的基础上,将该政策拓展到全国。

第二,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好的机会。在教育、培训和健康领域的消费,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建议对相关领域进行大幅度的特殊减税政策,对线上知识类产品给予补贴政策。同时配合刺激消费的政策,对线上教育培训消费以及知识类、教育类产品,派发特殊消费券,可以按手机号领取。建议借此机会开展免费的全民常规体检,并且指定社区医院作为体检单位,借机提高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的认同。

第三,对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发放特殊的收入补贴。这既是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补偿,也能够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对前一段存在的一线医护人员认定标准的问题,在当前背景下,完全没必要再讨论。对所有参与到医护和防疫工作的人,全部应该一次性给予收入补贴。

第四,允许提取公积金账户内的金额,用于消费,并且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建议借此机会研究方案,逐步取消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步将相应金额计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范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