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一部分 总论与预测

发布时间:2020-06-22 14:12:47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责任编辑:

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1季度的深度收缩和2季度的强劲反弹。对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和线性外推局限,在考虑疫情冲击和经济自我修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分情景研判,在关注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模式调整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规模性宏观政策的短期对冲效果和市场化改革的中长期提振作用。

尽管面临国内外多重风险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力量叠加的挑战,但中国在1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线、2季度复工达产和市场需求较快恢复、下半年规模性政策全面提力增效、欧美经济重启、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逐季回升”的强劲复苏态势,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久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能否冲破惯性、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取决于本轮规模性政策和改革举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格局重塑。

1、迅速战胜疫情并成功守住底线是理解中国经济疫后修复特征的基本起点,中国在1个月内迎来疫情发展的拐点、2个月内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3个月恢复生产和供应链运转、4个月实现工业增速由负转正、5个月实现服务业增速由负转正,全程保持就业、物价和资本市场的基本稳定,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生产供应能力没有遭到系统性破坏,而且说明中国以复工复产为先导、供给面修复为驱动的第一阶段的经济复苏已经顺利完成。1)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冲击“锁定”在1季度,企业停工停产普遍不超过3个月,这对于保障市场主体存活非常关键!2)及时出台“六保”政策,使供给面经受住了超级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社会生产供应能力没有遭到破坏,从而在迅速战胜疫情的同时成功守住底线。一是就业稳,守住了不发生失业潮的底线;二是民生稳,守住了不发生社会秩序动乱的底线;三是企业稳,守住了不发生破产倒闭潮底线;四是金融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年必将在可控的区间运行。

2、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反弹,但复苏速度越来越慢于供给复苏的速度,供需缺口在经济运行常态化进程中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持续扩大的现象,导致中国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瓶颈性约束从产业链供应链等供给侧因素转向市场需求不足、订单缺乏等需求侧因素,充分说明说明在第一阶段供给驱动的经济复苏的阶段完成之后,新阶段的经济复苏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需求面恢复的节奏和程度。特别是核心CPI的回落、PPI跌幅的扩大、工业环比复苏的放缓、民间制造业投资复苏的迟滞,进一步说明行政性复工复产已经面临瓶颈,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开始制约经济复苏进程,消费紧缩成为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经济工作的重点应该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有效需求快速扩展,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下半年随着规模性政策的提力增效,经济增长可能超预期。

3、但同时也必须看到,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仅延续了近年来潜在增速持续下滑和总需求不足的局面,而且在国内疫情余波、海外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紧缩效应较为强烈。

一是短期风险因素增多。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风险、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风险、市场主体绩效结构性恶化的风险、经济分化加剧下的尾部风险以及局部金融风险等,仍会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二是在供给面得到基本修复后,消费、投资、出口需求不足的缺口将显著扩大并持续向供给面传导。这一方面制约企业绩效和收入预期回升,影响制造业和服务业回暖进程,另一方面导致核心CPI、PPI持续下行,反过来通过价格紧缩效应导致市场主体感受趋冷,投资和消费信心将愈加不足。

三是疫情冲击下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发生剧烈调整。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恶化对消费需求的压制、高度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压制、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对出口需求的压制,可能导致居民消费行为、企业投资行为、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趋于“保守化”,制约短期经济复苏节奏和中长期经济发展质量。

四是疫情影响的异质性以及承受能力差异导致经济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显化从而可能触及底线。不同于经济系统内的危机,外生疫情冲击下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受影响的严重程度和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疫情对特定经济活动和脆弱群体的冲击更为剧烈和持久,导致在总体经济回落过程中的结构分化现象严重,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绩效极度恶化可能触及底线,近期出现的大规模已返城农民工“二次返乡潮”尤其值得关注。

五是疫情冲击及其不当的应对举措,可能导致升级型的结构调整速度放慢而萧条型的结构调整加剧,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变得更为艰难。

六是中长期趋势性下滑力量可能逐步显化。在疫情冲击之前影响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滑的几大趋势性力量并没有步入新的平台期,而依然处于回落阶段,叠加疫情冲击产生的市场主体行为模式调整、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和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经济增速换挡力量在下半年的显化,将导致反弹幅度低于线性外推预期。

中国在1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经济增长底线,为全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但超级疫情的短期冲击极大,难以依靠经济自发调整实现全年目标,必须旗帜鲜明地推出一揽子规模性政策。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引入疫情冲击,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如果没有政策对冲,经济也能自发调整,年末基本恢复稳态运行,但全年经济将出现较大负增长,实际GDP下降2.1%,消费下降8.3%,投资下降14.2%。2020年是中国全面小康年,实际政策扩张空间很大、配套措施充足,政策效果将显著高于往年。模拟测算表明,一揽子规模政策如果组合搭配科学,可以拉动名义GDP提高7.2个百分点,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企业可支配收入2.4万亿元,实现财政回笼资金1.7万亿元,稳定就业岗位7500万个,足以应对各种短期风险挑战,关键在于瞄准宏观经济循环堵点,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应和预期引导作用。

2020年同时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交接年,政策红利要与改革红利相配合,提高站位,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动能转换。本轮宏观政策规模和改革力度空前,政策目标需要提高定位,不应局限于短期稳定效果,还应关注中长期效应,解决积重难返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打破经济惯性下滑力量,打造更有韧性和增长动力的经济基础,重塑经济发展格局,则疫后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是从解决经济顽疾、重塑增长动力的角度看,如果本轮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应对得当,疫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同样前所未有。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生产研发一体化优势相比以往历史时期更加凸显。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固然可以找出诸多悲观的理由,但是站在1990年、2000年的历史节点乃至2003年的“非典”时期,又有多少人士能够预见中国经济后来的增长轨迹。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应该充满信心,在利用规模性政策加快推动宏观经济循环常态化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举措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基础再造和格局重塑,特别是新一轮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释放制度红利,与2020年全面小康带来的社会政策红利以及全球同步宽松带来的全球政策红利,共同决定了2020年的政策红利将显著大于前几个年份,不仅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下行风险,完成“六保”任务,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根据上述的一些定性判断,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设定2020年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1)名义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3.6%;(2)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为7.0:1。分季度预测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预测

预测指标

2018

2019

2020*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全年*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6.7

6.1

-6.8

2.5

6.5

7.5

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5

3.1

-3.2

3.2

3.5

3.4

2.6

        第二产业增加值

5.8

5.7

-9.6

4.5

6.6

7.5

3.0

        第三产业增加值

8.0

6.9

-5.2

1.0

6.7

7.9

2.8

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

635,636

551,478

84,145

285,632

462,325

559,462

559,462

(增长率,%)

5.9

5.4

-16.1

-4.5

0.2

1.4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80,987

411,649

78,580

172,947

283,543

407,784

407,784

(增长率,%)

9.0

8.0

-19.0

-11.4

-4.4

-0.9

-0.9

3. 出口(亿美元)

24,867

24,993

4,780

10789

16893

22994

22994

(增长率,%)

9.9

0.5

-13.3

-7.9

-7.5

-8.0

-8.0

  进口(亿美元)

21,357

20,780

4,651

9102

14092

19013

19013

(增长率,%)

15.8

-2.7

-2.9

-8.5

-8.0

-8.5

-8.5

贸易盈余(亿美元)

3509

4213

129

1687

2801

3980

3980

4. 广义货币(M2)增长率(%)

8.1

8.7

10.1

11.2

11.5

12.0

12.0

狭义货币(M1)增长率(%)

1.5

4.4

5.0

6.8

7.0

7.0

7.0

社会融资规模(亿元)

224,920

255,753

110,767

198674

266948

321679

321679

社会融资存量增长率(%)

10.3

10.7

11.5

12.5

12.7

12.8

12.8

5. CPI同比涨幅(%)

2.1

2.9

4.9

3.8

3.2

3.0

3.0

PPI同比涨幅(%)

3.5

-0.3

-0.6

-2.1

-2.7

-3.0

-3.0

    GDP平减指数同比(%)

3.5

1.6

1.6

1.0

0.6

0.5

0.5

注:*表示预测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相关指标为单季数据,其余为累计数据。

上半年:疫情严控期的停工停产及供应链中断、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急剧收缩,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冲击导致1季度中国实际GDP同比下降6.8%,名义GDP同比下降5.3%,严重偏离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正常轨道。但是1季度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复工复产得以全面有效推进,为中国经济在2-4季度实现稳步复苏提供了有利基础和根本保障。在以“六稳”和“六保”为核心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和市场主体救助政策的有效对冲下,2季度供给面得到基本修复,需求面也出现明显改善,核心宏观经济指标纷纷由负转正,特别是工业增加值持续正增长,中国经济成功守住底线。但在收入下滑和信心低迷下,“报复性消费”并未出现,投资需求也受到较大压制,均远未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预计2季度实际GDP增速将由负转正,但保守估计为2.5%,由此上半年实际GDP增速收于-1.9%。

下半年:在疫情影响持续减弱、宏观政策全面发力、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情绪有效改善、微观主体行为积极调整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受到抑制的大部分投资需求和小部分消费需求,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充分释放或较大程度地回补,从而为短期经济复苏带来强劲动力,使得下半年实际GDP增速出现强劲的反弹,而且增速有望高于2019年同期,达到7%左右,由此全年增速达到3%左右。综合考虑多种情景,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区间预期为2.5%-3.5%,数值预测为2.9%,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16%上升至17%。但是,不同于正常增长轨道下的平稳增长,在各季度逐季回升过程中,不同行业、地区的增长波动极大,各类市场主体受到的冲击程度和承受能力迥异,短板效应和尾部风险将充分显现。在此背景下,“六保”目标任务分解,取代“稳增长”目标,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体现底线思维,宏观政策传导机制和作用渠道发生变化。从横向比较看,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但相比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和经济表现,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最为稳定,领先优势更加明显。2020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为负增长3.0-5.0%,增速下滑6.0-8.0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预期实现正增长3.0%左右,高于全球增速6.0-8.0个百分点,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表 2  2020年中国宏观运行的影响因素


 执笔人:刘晓光、刘元春、闫衍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