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居民消费潜力取决于收入和预期

发布时间:2020-06-29 15:52:23    来源:中国网    作者:林采宜    责任编辑: 申罡

林采宜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就短期而言,当下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提振消费的难点到底是什么?

居民消费潜力取决于收入和预期。收入决定着什么?决定着当期的支付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税收结构决定了绝大多数税收是向工薪阶层征收的,财产税在我们国家税收结构中占比非常小。为什么我国的消费占比这么低,而投资占比会那么高呢?因为针对财产的税收是很低的,大部分有钱人在投资方面热情非常的高。我们的税收很多是来自于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大多征收自薪酬阶层。所以税收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现在消费能力不足或者消费积极性不足;然而财产税收得比较低,所以投资不断增加。综上所言,贫富差距的增加有时候和税收也是有关系的。

收入是影响消费很重要的因素,想要增加消费,首先要提高收入水平。从2000年到现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是在不断下降的,从两位数到“9时代”到“8时代”、“7时代”,现在可能很快要降到“6时代”。有了疫情,说不定会进入零以下的负时代。所以收入问题是抑制中低收入阶层、广大老百姓扩大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预期。即便是发达国家美国,国内大部分老百姓也没钱,存在很多“月光族”,即吃光喝光用光。因为美国居民对未来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多数美国居民在进入老年之后,不太会为养老资金担忧;生病以后,大多数人是有医疗保障的。所以未来的保障决定了居民心理预期。现在中国人收入很低,但储蓄很高,不是日子太好过、钱花不掉,而是不敢花。不敢花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是比较悲观的,很多居民会考虑存钱养老、存钱治病;年轻一点的人则认为要存钱给子女上学。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储蓄意愿很强,消费意愿则会下降。所以决定一个民族消费需求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二是老百姓的心理预期。所谓心理预期就是老百姓的安全感,越是有安全感的民族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吃光用光;越是没有安全感的民族边际储蓄倾向会越高,消费倾向越低。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要提高其消费意愿,也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保障水平。

若要提振消费,我们的主要措施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措施能够比较有效地应对当下消费不足的问题?

目前新增病例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各级地方政府严控地方疫情反弹。部分地区一旦出现新增病例,都会进行追责。所以疫情防控面前,经济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被搁置。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产业是电影、展览以及一些类似于培训、健身等聚集型的产业,这些防控力量不是出于民间自我保护,而是来自于行政要求。过度严格的监管措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恢复,挽救中小企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防疫方面进行适当的放松。实际上张文宏教授也认为做到零病例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把病例控制在不会冲垮医疗体系的同时还要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这关键在于把控地方经济和防疫之间的平衡。现在防疫变成了头等大事,很多地方官员和国企机构都是牺牲经济来控制疫情,争取做到零新增病例,这样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活力就被抑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对电影院、餐馆等小微企业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放松疫情管制。

第二,消费券发放重点不是消费多少折扣多少,而是要发放现金化的消费券。消费券相比现金的好处在于可以到期作废,也就是说把持券者的储蓄欲望打消一部分。因为消费券不消费就会作废,而消费时又完全可以当做现金来用,这可以真正为一些低收入居民“救急”。经济学中有两种需求,一种是有效需求,一种是无效需求。现在不是没有消费需求,我们缺少的是有效需求,即具备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所以拉动需求不光针对那些收入非常低的偏远地区的农村老人,还包括不具备资金的城市青年人。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支付能力。把需求变成有效需求,就是要赋予有消费需求的人支付能力。过期作废的消费券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现金券,并且补贴居民相比救助企业要简单很多。所以这就是西方社会为什么发很多现金,通过发放到个人实现疫情中的救济。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我们保增长是为了保就业,保就业是为了保消费,消费券一步给到位,进而保障居民生活。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点,要让生活中存在的客观需求变成有效需求,赋予他们支付能力,所以发放到期作废的现金化消费券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我们的公积金账户上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是好像只能用于买房子、租房子、大修房子。其实这部分都是从员工账上扣除的,都是属于员工的钱,难道非要等到退休之后用吗?更何况很多人当下的消费就成问题。所以应考虑能否放松公积金的使用用途,规定一部分公积金可以提现。公积金制度本来是用于鼓励购买住宅,但现在生活消费都被抑制,也就无暇顾及住房。所以在制度上是不是可以考虑灵活一些。我们把一些职工公积金账户上的余额,作为他可以提前消费的额度,当然这个额度是用来对冲一些基础消费的。这种方式在制度上是可以考虑。因为很多居民不具备买房的经济基础,如果公积金非要等到退休以后用或者买房用,那对买不起房的人来说公积金是“劫贫济富”。因为这种情况下公积金资助了那些买房的人,对于买不起房的人,他们本来可以把当期消费的一部分钱被冻结起来,放在遥远的将来。如果存在通胀因素或者其他因素的话,这一部分个人的现金资产相当于被冻结或者被其他人透支了。所以公积金帐户的提现制度可以放宽,使它有更多的用途,从而缓解目前居民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现在的居民支出体系里,住房是很大的负担。很多家庭每个月工资发了马上还房贷,很多员工本来工资就很低,还要提走一部分存公积金。公积金应该作为一种自愿选择,可以自愿用于以后购房或者退休后使用,或者是当期给孩子买奶粉尿布等等。所以公积金应该可以有所选择,不应该强制地进行公积金提取并把它冻结到若干年以后直到买房和退休之后才能使用,公积金制度改革是有可以调整的空间的。

第四,消费信贷的支持。消费信贷的支持跟消费券一样,也是解决当期消费需求存在而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现在的消费信贷有两大主要部分,其中又以房贷为主。房贷利率设置基本合理,但是消费信贷利息较高。我们的年轻人90后、85后消费信贷都使用信用卡,信用卡的利息率是18.5%。假设年轻人没有钱过日子,如果不是用来买房,消费就要付出18.5%的利息,这样的消费信贷是不合理的。想要刺激消费,至少要把非购房消费信贷设置一个更合理的利率。当然如此设置利率对银行来说存在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就可以划分人群、划分信用,应该使一部分非购房消费信贷享受到接近于正常的企业信贷或者购房信贷的利率水平,而非18.5%这样的“高利贷”。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在银行方面做一些努力。

至于中小企业救助方面,先考虑小微企业是什么样的“动物”?全球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就是迅速消亡,同时又迅速诞生。企业存活的意义就在于社会需要它,只要社会有需求企业就能诞生。小企业的诞生是很容易的,但只要需求产生了变化,企业马上就面临破产的风险。比如旅游行业,现在对旅游相关企业的救助无济于事,因为疫情防控下这一类企业没有需求。又比如电影业,和电影有关的企业肯定要面临生存危机,没办法去救活它。这一类企业没有办法,现在倒闭以后,一旦政策改变、需求产生,它又会成长起来,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小微企业三分之一都是迅速消亡,又迅速诞生。这种小企业如果要救它,就将企业主个人设置为消费信贷的主体,因为一个企业要在银行贷款,信用贷款是拿不到的。这种状况是很难改变的,因为钱在银行手里,银行肯定要考虑风险。其实小企业的风险远远大于自然人的风险,因为自然人有一个“黑名单”,自然人进入黑名单之后会一直背负个人信用;而企业只要注销掉,再用其他姓名注册一个企业,前面的账可以一笔勾销。所以包括中国的银行在内的全世界的银行对小企业贷款都非常慎重。

通过银行救助小企业,很有可能会牺牲储户利益,牺牲储户资产的安全性来救助小企业,这种方式也不太恰当。所以银行的信贷政策应该向个人倾斜、向消费信贷倾斜,而不是向企业倾斜。小企业破产造成的失业问题,要通过消费信贷、消费券以及公积金提现来解决。所有救助都落实在人身上、消费者身上,而不是把中小企业的救助作为一个重点。

关于消费券方面,当下中国消费券的发放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消费券资金来源何处?消费券发放应怎样识别低收入阶层?

关于消费券的问题,首先是分析收入识别问题。其实严格的收入识别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收入体系的现金交易比较发达的社会情况下。那么该怎么样做识别呢?有一种简单化的常规手段,就是将消费券所能购买的商品进行限制。美国有很多食品券,但是持有这种食品券到超市里不能购买有机产品、不能购买低脂牛奶等。发放的消费券可以当现金用,但也不能完全当现金。因为用现金你可以买任何想买的物品,而消费券是政府对你的补贴,用于满足生活困难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比如在超市里会规定哪些商品是用消费券支付的,哪些商品是不可以的。所有的有机产品,包括进口食品、口红、化妆品都不是必需品。消费券只能用来买生活必需品,而且是偏低端的,这样就导致穷人会去用它。对于某些产品,当消费者生活到达中产阶级水平以后将很少购买,而这些东西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是需要的。所以保障是什么?保障是一种人道主义援助,人道主义援助是保障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消费券如果只能买最普通的柴米油盐,那才是真的保护穷人。

消费券问题有两大重点:第一点是要限制消费券购买商品的类型和品种;第二点关于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甄别问题。此外发放的消费券最好是不可交易的。券只能买低端产品,那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收入比较高的、中产以上的人把券卖给穷人,高收入群体将消费券现金化,拿到黑市上去卖,这导致一部分补贴还是会惠及富人。

怎么样让富人拿到的消费券会作废或者至少一大部分作废呢?现在央行在推行电子货币,用电子货币的方式发到每个人的社保卡上去,并且社保卡不能用来买东西,即便可以用来买东西,也会限制它的用途。为什么医保卡上会有那么多钱?因为医保卡上的钱提不出来,只能买药品;而且到药店去的话,医保卡还不能买补品,所以我们的医保卡真的是医保用途。央行现在电子支付体系非常发达,政府将消费券发放到高收入群体的社保账户上去,并且规定它的时效性,可以改善消费券的发放效果。在消费券无法转让的情况下,将其变现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买低端的商品再拿到超市门口卖掉,收入较高的人不会因为这点钱去干这种事情。这种方式至少增加了消费券在民间转移的难度,就像医保卡上设定仅能用于买药的金额。虽然倒卖商品的现象可能会发生,但总比直接将券转让变成现金要好很多。

对于消费券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1.对消费券可以购买的商品进行限制;2、改变消费券发放的形式,使其可转移性、可交易性降低。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