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美民间友好的历史文化因素

发布时间:2020-07-07 10:36:21    来源:中国网    作者:全球化智库    责任编辑: 蒋新宇

(三)中美民间友好的历史文化因素:数十载友谊绵延,跨越文化的共通之处

中美国家关系可能因政治经济变化而出现短期波折或停滞,但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历史铸成的,其延续性不会完全中断。在现当代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中美民间友好交往一直推动着中美民众的友谊绵延持续,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美民间友好往来可谓历史悠久。2020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MSC)上,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Kerry)在参加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一场边会时表示,早在1783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就向中国派出了一艘货船,面向中国开展国际贸易。双方的往来最早建立在民间贸易关系上,此后虽然两国官方关系起伏不平,但民间往来始终未完全切断,并形成了民间推动官方关系的历史传统,这里包括著名的“乒乓外交”和飞虎队援华行动(theFirstAmericanVolunteerGroup)。1989年,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Merck&Co)以1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研制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使成千上万的婴儿免于感染乙肝。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美民间交流的领域急速扩大,交流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多样化。进出口贸易、民间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使两国的经济和技术联系更加紧密。留学、移民、通婚、收养使两国人民的交往,特别是使血缘及社会纽带关系得到增强。学术研究和文化产品使两国民众的精神互动日益通畅。如果说1980年代到2010年前中美民间合作主要还是以贸易投资实现经济利益互惠的话,当前中美民间合作关系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达到了合作应对人类社会共同挑战,为全球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携手行动的高度。尽管中美官方关系趋于紧张,但中美民间合作的稳固性呈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实际上,从20世纪初至今,作为全球卫生安全重要行为体的中美两国曾多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疾病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挑战。无论是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H5N1型禽流感病毒,2009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2013年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还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中美之间的合作都不曾缺位。

历史传统、人文经贸联系,以及现实需求是中美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基础。但与此同时,中美文化中也存在共通之处,使中美民众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刻,人道主义思想和救世情结在许多美国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博爱思想、“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情心理,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广泛传播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也促使中国民众面对灾情时广施援手。虽然起源不同,但中美双方各自固有的文化基因中存在共同之处,责任、道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构建了共识基础,也成为中美民间抗疫合作背后和文化支撑。

总的来说,尽管中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民间在历史交往中积淀起来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于维系中美友好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美两国人民展现出的高度合作与互助精神也是对中美民间友好合作历史的传承。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不应成为阻隔中美民众对话的鸿沟,两国人民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话,可以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可以在真诚互助中增进了解与互信,为中美关系的向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1972年4月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友谊赛时,看台上的美国朋友举着用中文写的标语牌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图片来源:《人民画报》1972年第9期)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