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0-07-07 17:05:09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责任编辑: 申罡

要把保就业、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就业政策的搭配,提升就业政策的性价比。我们将其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放宽失业率的锚定范围,调高失业率的上限目标,让积极就业政策更从容,消极就业政策更充分,降低“保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成本。

保就业与保民生是相辅相成的,保就业就是为了保民生,如果能通过更小的代价来保民生,就不妨适当放低就业目标,允许失业率有一定幅度的攀升。否则,始终追着失业率跑,积极就业政策会疲于奔命,消耗大量的政策资源。

近年来我国为了保就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性价比并不高。最典型例子就是四万亿投资计划,为了保就业,付出了巨大的结构性成本。在某些时候,用消极就业政策代替积极就业政策,通过失业救济来解决问题,成本可能更低。

我们做个简单测算,即便现在失业率升至8%,且对所有失业者都进行救济,一年也仅需支付6200亿元的失业保险,这比动辄上万亿的刺激计划要小的多。现在失业保险基金账户也有这个数字,足够一年支付之需。

只要失业保险跟上,就能适当放宽失业率的锚定范围,提高容忍上限,比如从5.5%提高到6%,在此之下,即便失业率攀升,也不干预。这样积极就业政策就能更从容一些。今年政府把失业率目标调高到6%,是非常务实的。

在常态化下全球失业率大概是什么水平呢?按ILO的数据,发达国家平均为6.6%,发展中国家5.5%,全球平均5.7%。今年如此特殊,我们定6%,不为过分。

(二)充实失业保险基金,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简化保险领取程序,让失业保险在萧条周期真正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而不是沦为摆设。

1、要让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就要提高失业保险的“瞄准度”,让高失业风险群体进入到覆盖范围,目前来看,最大的就是两个群体,即2.9亿农民工和7800万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后者因没有固定的雇佣关系而难以入保。

2、要简化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和程序。特殊时期,区区几千元的失业保险对一个家庭的生计可能的很重要的,我们要敞开大门,“开仓赈粮”,而不是严把死守。比如,很多农民工参保不足一年,能否把领取条件放宽至一年内。

3、充实失业保险基金。如前所述,我国的就业压力可能会持续2年时间,若放开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现有的失业保险基金尚可以应对8%以下的失业率,但时间再长,或失业率攀升更高,则可能会入不敷出。为稳妥起见,可通过财政渠道进一步充实。

(三)失业率调查要兼顾隐蔽性失业,建立失业率预警机制,并为失业保险需求规模的测算提供依据。

失业保险基金究竟应该充实多少?这还要结合对未来显性失业率的估测来进行。目前失业率调查只考察显性失业率,而大量存在的隐蔽性失业是显性失业的蓄水池,随时有显化的可能,所以显性失业率的意义不是很大,失业率调查要兼顾对隐蔽性失业程度的评估,并基于此,监测显性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为失业保险金的动用规模提供测算基础。

(四)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与地摊经济形成互补。

在经济萧条时期,灵活就业是对正规就业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生计问题的一个通道。地摊经济就是一例,另外就是新就业形态。

今年以来随着传统行业就业困境的加剧,很多人转向平台就业。根据《2019-2020疫情期间美团骑手就业报告》,今年1月20日-3月18日之间不到两个月时间,美团骑手增加了33.6万,新增骑手中大部分源于其他行业的转行,其中,餐饮业等生活服务业占37.6%;制造业占27.2%;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占13.8%。在转行者中有36.7%是被迫转行,因为工厂开不了工,餐厅没收入。

(五)精准推进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

2020年2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强调,要推出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可见对两大群体的重视程度。

1、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第二大产业,有近5400万农民工。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来拉动建筑业就业,新上马一批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把就业弹性原则作为财政投资的第一原则。

建筑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休戚相关,政府可通过财政投资来直接拉动,这需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并可能要突破3%赤字率的传统限制。

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在投资方面,不能只考虑能带动多少经济增长率,或技术进步潜力有多大,更要考虑能带动多少就业,以体现特殊时期特殊举措对投资的特殊要求。

2、对返乡农民工,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因地制宜提供就近工作岗位。

3、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方面的创业,并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培训。

4、对转向平台就业的农民工,提供新就业形态方面的技能培训。

5、以工代训、以训稳岗,对稳岗企业提供就业补贴。

经济萧条时期,可以把工作和培训结合起来,“干中学”,用培训来弥补工作负荷不足的问题,以达到稳岗和储备技能的目的。针对当前之就业困境,人社部提出2020-2021年要对1400万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700万。对提供半工半训岗位的企业,政府可通过就业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形式进行激励。

6、引导企业行为,防止疫情期间机器人加速取代人。

此次新冠疫情凸显了人的风险,可能会引导企业用机器取代人。最近广东、上海等地机器人的上马速度在加快,这会进一步加剧岗位流失。政府可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企业适当放缓上马速度,为疫情下的员工留一份工作机会。

(六)从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三方发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1、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升本规模

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将突破100万人,但有近340万人报名考试,这样,仍有近240万人将落榜并面临找工作的压力。

2、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户口和档案托管,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

3、适当增设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公共管理、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类岗位,鼓励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

4、鼓励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就业,并通过大学生村官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5、鼓励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类的准就业岗位,政府提供补贴。

欧洲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的,就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它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实行双元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企业锻炼实践能力,其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3,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德国政府也很重视在职培训,并通过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多提供培训,对那些不提供培训的企业实施惩罚性增税;相反,对提供培训的企业,则给予补贴。另外,对半工半训的毕业生,可以适当降低工资标准,甚至参照美国的做法,实行最低工资的豁免制度。

准就业岗位与隐蔽性失业不同,它重在让年轻人有事可做,也有机会学习,重在技能储备,一旦经济复苏,就能立即投入正式就业。

(七)保市场主体要有选择性,为了更好地保,要有一定舍,适当放松劳动管制,允许部分弱质企业进入休眠状态,以保存就业基本盘。

如果疫情不断反复,需求无法扩张,生态环境就会持续恶化,部分弱质企业终将走向倒闭的边缘。避免关张的最好办法就是休眠,即减少业务甚至暂停经营,但不注销,企业实体仍在。其好处有二:首先,休眠期间,因业务暂停,能节省大量的可变成本,特别是人员开支和办公费,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流支出。其次是盘活固定资产,通过转租等方式创造收益,增加收入。休眠不代表什么都不做,休眠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把经营场所、生产设备等腾挪出来转包出去。

所以,休眠的本质是避免企业“暴毙”,存续生命力,为将来复活做准备,保存了企业基本盘,同时也能把市场让出来,使留下来的企业更好地生存。一旦将来经济复苏,这些休眠企业就会复活,召回原员工,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就业海绵得以保存下来。

企业休眠需要一个宽松的劳动管制环境。休眠既不属于用工,也不属于辞退,员工是“在职未就业”。要允许劳资双方协商解决休眠期间的工资等问题,政府不必强加干预。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