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下半年经济:激活有效需求触发强劲反弹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作者: | 时间:2020-07-10 | 责编:李晓曼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陈卫东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唐建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今年的全球经济将是二战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年,研判下半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充斥其间,可谓棋至中局方知险。与此相对应的是,疫情虽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致使一季度经济全面收缩,但二季度经济增长回正几无悬念,分析下半年走势,中国经济将展现出更多积极因素。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约请的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跌宕起伏的背景下,应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激活消费、新基建等内需基本盘。他们强调,虽然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出现分化,将是今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但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战略定力化解艰难险阻。

上半年中国经济跌宕起伏,但二季度经济正增长几成定局。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社会对下半年的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走势更为关注。

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存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时报:外部因素成为分析判断国内经济下半年走势的最大变量,请问影响下半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唐建伟:全球经济可能创二战之后最低增速。受疫情冲击和主要国家政策空间较窄的影响,全球经济将显著放缓将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4.8%左右;欧美成为疫情的重灾区,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8%;发展中国家增长-2.9%。

全球经济今年的表现尽管如此糟糕,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并未走出谷底,仍存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的演变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一是全球新增确诊不断创新高。东亚及欧洲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仍未出现拐点,美国疫情反反复复,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疫情暴发期。二是对疫情的未知仍远大于已知,下半年会不会再次暴发是未知数,甚至未来几年会不会持续出现反复都存不确定性。三是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因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国际贸易停滞等正在发酵,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发达经济体很可能普遍陷入“三低两高”(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高负债)的发展困境。

中美经贸摩擦的不确定性。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国家,大国竞争将成为常态化,不仅仅是贸易领域,未来还将在其他各方面处于竞争和摩擦状态。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已经成为其中长期战略,中美贸易摩擦趋于长期性和复杂性。美国政府明确提出中美成为“长期战略竞争关系”,未来中美脱钩的风险有所加大。

欧洲债务危机及新兴市场风险再次抬头的不确定性。一是欧洲债务危机有再次暴发的风险。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在负利率的基础上,欧元区不断持续加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所有国家都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这些刺激政策在短期可能对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有好处,但欧洲近些年以来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无力支持日益高企的债务压力,债务风险迟早会再次出现。二是新兴市场国家风险值得高度关注。疫情冲击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滑坡和政府收支压力加大。应对冲击的政策空间有限,市场的脆弱性导致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国际市场有所波动,首当其冲的就是本就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不仅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生活,也正成为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催化剂。疫情如果导致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危机,各国都想把危机转嫁出去,一定会纷纷推出贸易保护主义等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地缘政治紧张。其演进逻辑为:公共卫生危机——国内经济滑坡及社会问题——转移国内矛盾——地缘政治冲突。

中国经济关键要转入市场型全面复苏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判断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如果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向好态势,应该关注和把握哪些重点环节?

陈卫东:展望下半年,全球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大衰退”,中美关系、美国大选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都给中国经济复苏增添了更多变数。

随着复工复产、复市复商的推进,以及“六稳”“六保”政策的落地,中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和好转。但也存在疫情反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地方债风险增大等隐患。预计三季度GDP增长5.2%左右,全年增长2.5%左右。

唐建伟:中国经济全年将能够实现正增长。下半年物价将处于较低水平,不存在通胀压力。结合今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00万人,初步估算全年隐含的名义经济增速在5.4%左右。随着需求逐渐改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全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已经明确。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快于上半年,全球疫情发展状况和外需恢复程度,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基准情景下,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6%左右,全年经济增速在2.5%左右;悲观情景下,疫情持续反复导致全球需求显著减弱,三季度和四季度经济增速仍较低,全年经济增长1%左右;乐观情景下,全球疫情很快消失,外需恢复叠加国内积极政策见效,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显著回升,全年经济增长3.5%左右。

刘元春:下半年经济要快速从行政性复工复产阶段进入市场型全面复苏阶段,要深入研判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必须把握如下关键点。

中小企业的救助与中小企业的市场复苏和发展之间要形成很好的平衡,不能用救助代替复苏,更不能用行政性帮扶代替市场自我良性循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中小企业生存的基础上,给予企业足够的订单是中小企业当前政策转变的一个关键。

要使民营企业投资增速能够快速得到回升。中国经济的复苏依然决定于投资的复苏,而固定资产投资中60%左右是民营企业投资。而民营企业民营投资快速回暖不仅仅需要民营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改革为民营经济提供空间,提供法律的保驾护航。如何落实上半年出台的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这将是结构性改革和深度改革的重点。

如何能够快速缩小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以防止出现第二次停工停产。需要一些宏观政策作出系统调整:一是部分供给侧救助的政策在进一步夯实的基础上可以适度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救助和需求侧扩张。二是需求侧救助必须进行适度梳理,将部分需求侧救助扩张为需求侧刺激,必须强化需求侧复苏,尽快使国内经济大循环能够常态化。

必须全面确保财政直达基层和货币直达实体经济的效率,防止出现由于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带来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管理、项目规划以及治理监管都需要上级单位强化顶层规划。

要进一步强化底线管理,全面布局以有效对冲下半年的外部冲击。下半年中美经贸摩擦、世界疫情蔓延以及全球经济在金融和政策层面的大调整都意味着对我国外部环境提出全面挑战,加强内部基本盘和经济大循环的稳定是我们底线管理的关键,也是中国率先全面复苏的关键。

中国经济下半年表现更积极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但国内经济复苏强劲,请问未来中国经济有哪些积极因素?

唐建伟:在国内全年经济正增长基本确定的前提下,中国经济下半年将表现出更多积极性和确定性因素。

其一,下半年内需回暖的方向可以确定。虽然国内需求的恢复明显不如供给,需求回暖仍有待时日,但是回暖的态势已经明确。预计下半年消费、投资有望逐渐改善,但不会大幅反弹,整体表现是“不温不火”。

报复性消费不会有,消费仍是温和复苏。下半年报复性消费不会出现,一是疫情对户外消费带来严重冲击,二是疫情对就业带来冲击,三是我国救助政策对家庭和居民个人的支持少。随着疫情消退,生产生活回归正常之后,下半年消费的复苏可以期待,消费品种可能会有分化:医药、消毒液、洗漱用品等与抗击病毒有关的产品消费增长快速;日常用品、电子产品等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必需消费品复苏快;与地产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消费逐渐改善;服务类消费复苏较慢,特别是餐饮、旅游、酒店等消费可能全年将负增长。

投资应重点关注新基建。疫情结束以后全国挖掘机销量大幅增长,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会相应加快。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长8%。财政和货币政策重在定向支持,基建投资中重点关注新基建。传统基建投资也将加快,但力度可能有限。市场利率下行、房企融资成本下降,或可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渐加快。由于房住不炒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松,将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幅度,预计全年增长5%。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势头较好,但外需减弱对出口型制造业带来较大影响,传统制造业投资前景不佳,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利润收窄,将严重影响制造业投资预期。制造业投资负增长态势可能仍将维持一段时间,预计全年增长-4%;全年投资增长3.1%左右。

其二,全年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确定能完成。受疫情影响,年初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失业率高于过去几年的水平。随着复工复产明显加速及政策有针对性的支持,要完成政府确定的全年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确定性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对重点人群就业重点扶持,保障新增就业。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874万人,今明两年都要持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另外对于退役军人也要切实把安置政策落实好,这两块重点人群的就业得到保障,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就有了坚实基础。二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来减少失业。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加快落实各项财政金融优惠帮扶政策,稳住现有的就业岗位,也将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灵活就业。不断涌现的新经济、新业态撬动“灵活就业”人员快速增长,无疑给稳就业拓展了无限空间与重要支撑,对于解决临时性困难人群就业、促进收入增加起到重要作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扩大招聘人数,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劳动力质量。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首度超过百万人,全国各级事业单位招聘岗位大幅增加。

其三,改革加速的方向较为明确。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近期中央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无疑是未来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未来,包括土地、人口、资本、技术、数据要素等领域的改革都会加快推进。短期给市场提供信心,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应对疫情对需求的冲击。中长期可以释放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据测算,仅土地要素市场化这一项改革就能带来几十万亿元的财富价值,其他要素改革的推进必将创造更大的财富规模。这也表明改革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提升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自身能力。

有效激活国内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从有效激活内需的角度,未来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如何?

陈卫东:其一,基建带动投资增速较快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下半年,在基建投资的带动下,投资增速将继续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三大投资将呈“基建投资高、房地产投资稳、制造业投资低”的特征。一是随着专项债实务工作量的有效形成,以及剩余专项债额度的加快下达,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出现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引擎。二是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随着房地产施工正常化的推进和房地产企业资金情况的持续改善,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恢复。三是制造业投资所面临的内外需求萎缩、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持续等不利因素在未来难以有效改善,因此制造业投资预计将继续低位徘徊。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三季度投资增长5.5%左右,全年增长5%左右。

其二,保就业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消费保持温和修复态势。随着“六稳”“六保”工作和各类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未来消费将继续保持复苏趋势。但也面临以下困难:一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将持续,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消费较难在短期内恢复至正常水平。二是近期北京疫情出现局部反弹,未来不排除其他地区出现局部反弹的可能,尤其是秋冬季节疫情反弹风险更高,将对消费活动和消费信心带来一定打击。三是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且增加储蓄以抵抗风险的意愿有所加强,对消费形成制约。四是当前汽车、住房相关消费等大额消费恢复势头较好的主因是疫情缓解叠加政策刺激,前期积压的需求集中释放。未来随着国六标准推迟实施对汽车消费的促进效应减弱,以及房地产销售量下滑对住房相关消费的负面影响显现,汽车、住房相关消费等大额消费可能由当前的升温转为降温,难以对下半年消费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因此,预计未来消费将继续保持温和修复态势,反弹幅度可能不及预期。预计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3%左右,全年消费增长0.5%左右。

其三,全球疫情和政经局势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出口增速依然承压。当前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尤其是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疫情“大暴发”的中心,未来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和影响深度仍难以估测,预计中国防疫物资出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出口形成一定支撑。但仍面临以下不利因素:一是疫情全球蔓延情况下,外需低迷的局面难以有效改善。二是疫情加速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抬头,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可能进一步萎缩。三是中美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摩擦持续且呈升级态势,5月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再度升级,未来较长时间内,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摩擦将进一步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综上因素,预计三季度出口增长1.5%左右,全年出口较去年下滑1%左右。

其四,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工业生产保持较快恢复。未来工业生产有望继续恢复。一是从先导指标来看,制造业PMI已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二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新老基建加快发力有利于带动能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消费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消费自身回补有利于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制造、文体娱乐用品制造等行业增长。三是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全面推进。从高频数据来看,5月份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增长7.55%,为今年以来首次转正。5、6月份高炉开工率、汽车轮胎开工率、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开工率等指标均呈上升态势,表明工业上下游复工复产推进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不确定性依然较强等因素制约下需求端恢复进程缓慢,工业生产进一步修复的空间将受限。综合来看,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三季度为5%左右,全年2.3%左右。

其五,市场情绪修复缓慢,服务业呈现弱复苏态势。一方面,宏观政策支持、经济秩序恢复等因素有利于服务业复苏。随着经济秩序向正常化回归,交通运输、邮政需求回升,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恢复发展,5月份公路货运量增速由负转正。金融支持实体的力度持续增强,信贷增速有望保持高位,将助力金融业的稳定增长。前期受疫情抑制的购房需求有望下半年进一步释放,推动房地产销售好转,推动房地产业的改善。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疫情出现局部升级推升市场担忧情绪,导致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将影响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相关服务业的稳定恢复。综合来看,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三季度为5.4%左右,全年3%左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