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警惕美国捏造黎巴嫩爆炸“袭击阴谋论”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思科 | 时间:2020-08-06 | 责编:时畅

文丨吴思科  中国前中东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6点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强烈爆炸。爆炸已造成百余人死亡,30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00亿至150亿美元。为此,人大重阳君采访前中东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思科,理清贝鲁特爆炸背后的复杂逻辑,并对这一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为采访实录。


看到相关消息后,我感到非常震惊,也很痛心。作为前中东特使,我曾多次前往贝鲁特,对于爆炸发生处的港口区域也有很好的印象。这一区域是贝鲁特东地中海最重要的港口区,不管对于黎巴嫩还是西亚地区都很重要。


黎巴嫩长期处于中东动荡地区,多年来经受战乱,前几年的局势稍微稳定,但在经济不景气、疫情蔓延影响之下,黎巴嫩一直处于困难的状况。有人甚至形容其面临“三座大山”——政治的不稳定、经济的不景气、新冠疫情的蔓延。


贝鲁特港是黎巴嫩货物进出口及转运的最主要港口,承担了本国货物进出口总量的八成以上,是黎巴嫩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爆炸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00亿至150亿美元,这将给已面临多重危机的黎巴嫩造成更大的创伤。对黎巴嫩的经济而言,这场爆炸产生的打击是让人感觉到不堪重负的,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目前爆炸初步了解是因为港口仓库在进行焊接作业时不慎点燃烟花仓库,引起的大火蔓延到附近存放了2750吨硝酸铵的仓库,随之引起爆炸。


爆炸发生在黎巴嫩,所以一开始大家都纷纷推测,这场爆炸是怎么发生的,是否牵扯到外来袭击或者恐怖事件。现场拍摄的视频中也能看出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的蘑菇云,现场浓烟滚滚,受损程度十分严重。贝鲁特省长马尔旺·阿布德在讲话时也把这次事故比作“广岛长崎式国家灾难”。


我作为对那个地方十分熟悉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爆炸发生后,各大国立即借此展开了博弈和较量。这次事件后,除最快做出反应的以色列和伊朗等中东国家外,还有英、法、德等欧洲国家,表示声援黎巴嫩,并对黎巴嫩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欧洲大国纷纷在中东刷存在感,美国则欲图捏造“阴谋论”。


特朗普公开表示,自己和美国优秀的将军一致认为黎巴嫩的爆炸并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有计划的“袭击”,并且导致爆炸发生的并不是某种化学物品而是某种威力巨大的炸弹。但越来越清晰的是,爆炸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管理不善和作业失误造成的爆炸。美国第一时间抛出“袭击论”,实际上是罔顾黎巴嫩遭受爆炸之痛的事实,要把黎巴嫩乃至中东地区推向新的政治“火药桶”,借机操纵中东格局转向及政治生态的演变。


爆炸事件对于中国与黎巴嫩之间“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将产生消极影响。


我前些年担任中东特使的时候,去黎巴嫩访问,见到了当时黎巴嫩的外交部长,他特别强调贝鲁特港口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面向地中海,通向欧洲的重要驿站。现在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对“一带一路”建设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事情发生以后确实有各种相关的猜测。黎巴嫩和以色列作为邻居,其南部地区和以色列之间长时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况,特别是黎巴嫩的真主党和以色列长期处于对立关系,所以当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人们往往容易联想。但是这次事情发生以后,以色列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作出否定,也表示出愿意援助的态度,真主党那边传来的消息称,没有检测到与导弹袭击等相关的状况。


在遇到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双方都显示出了十分务实与现实的态度,这对于双边关系的缓和是一个好兆头。


中东的动乱够多了,损失也够大了,如今真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采取措施,缓解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可以说,这次爆炸案也为中东地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机会。 


我注意到国内的网友对这次的爆炸案都显示出了极高关注,也都对造成的巨大损失表示同情。2750吨的化学物质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在港口存放了六年时间,这值得反思。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危机都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加剧。科技发展起来,走在前面了,但是如果人们的思想与认识,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没有跟上的话,一旦发生灾难,其结果会比过去惨痛得多。不仅化学物质的存放,现代社会更需要注意的是对核武器的管理、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防范,在哪一个环节上出问题都是不可想象。


责编:时畅

审核: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