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科技分论坛:以系统性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应对生物安全问题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20-09-14 | 责编:时畅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前沿科技分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生物医学及生物安全专家、数字与信息科技以及伦理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围绕“用新兴科技和创新机制维护全球生物安全”主题,就全球语境下如何应对生物安全威胁,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生物安全及社会治理带来的启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疫情凸显了人类面临的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和挑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前副部长王玉民指出,我国当前面临三大生物安全风险:一是生物袭击的风险;二是传染病的风险;三是生物技术的风险。在生物安全领域我们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物袭击,阴魂不散;二是自然杀手,肆意横行;三是技术风险,利剑高悬。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我们要将应对生物传染病、生物恐怖主义和生物武器三种威胁的路径进行有效整合。

 

面对生物安全威胁,如何提高危机时期的社会管控和治理能力,嘉宾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太和智库首席学者顾伯平认为,要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真正提高全球语境下的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就必须以积极的、主动的、科学的态度应对。不仅要有这样的态度,更要有管用的方法。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认为,智慧交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减少了人的接触;二是提高了效率;三是降低了成本。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建伟表示,应加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重大疾病,包括采样、分析、诊断、治疗、服务、配送等工作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充分利用超算中心的资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进行更精确的量化分析,为应急管理中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隆正互联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杰表示,最近几年国内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落地应用,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一个更加高效、军民融合、安全交互、军队联勤、地方政府掌控的应急物资调动平台的技术基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崔建义指出,以集装箱式、模块化为基础的应急医疗中心的建设将逐渐成为未来的主流,同时还要思考模块化的应用,包括一些医疗单元的设置。华大基因CEO尹烨指出,通过建设核酸检测能力,形成向外输出公共卫生健康的能力,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新模式。

 

面对疫情之下舆情对我国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深圳)院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前专职副主任彭波提出,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中,我们要做到温情的舆论引导与柔性的网络调控。一个好的故事,胜过一百句口号。在舆论场的调控中,要学会少讲道理,多讲一些故事和细节。一定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润物细无声和细水长流的手法去引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曾辉则表示,经过各领域专业团队的讨论和合作,把信息整合后再传递给民众,这样专业知识就可以在舆情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安全体系离不开科技伦理、法律法规的支撑。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特邀),公安部前副部长,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陈智敏认为,抗疫斗争的社会实践再次有效地验证了数据权属主体在民、主权在国、使用在企业这一数据权属划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但数据权属要真正落实和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各项法律制度中,还要靠公民数据意识的提高、国家法治的完善和企业有效的实践,在三者的结合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规矩、标准、准则、法律、制度。太和智库研究员,中译语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于洋也表示,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制定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规定。

 

在社会发展包括疫情防控中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上,一些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Andrew Schwartz认为,如果我们只依赖疫苗和一些技术性解决方案,而不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疫情难题。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联席主任王治河也指出,今天的生态危机,科学难辞其咎。现代科学是为工业文明服务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消退,现代科学也将走向式微。美国伦理意识研究院院长,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A. Schwerin认为,疫情和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平衡,而且社会的加速发展进一步破坏了人类的栖息地,打破了自然物种的平衡。这种结果将使人类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John B. Cobb, Jr院士指出,必须建立后现代的生态文明,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找到定位人类社会的方式。无论哪个国家,只有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多数人才可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哲学与文化探索教授,《自然与社会哲学杂志》主编Arran Gare认为,西方现代医学过于依赖高科技,对于病人的关注反而减少了;而中医有更统一、更全面的方法,他们更关注病人的感受。

 

对于我国疫情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防控措施,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只要防控措施不到位或者有松懈,疫情就可能卷土重来。秋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使得新冠肺炎的诊断防控变得更加复杂。但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增添了控制新冠肺炎的手段。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把可能出现的疫情控制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要正确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控制疫情是一项长期工作,经济要发展,人要活动、要交流,因此防控常态化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

 

面对疫情冲击下的国际新局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媒体、娱乐和体育企业管理中心全球合作总监Susan Pertel Jain提出,一些国家正面临疫情肆虐和环境破坏的挑战,人们需要切实改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耶鲁大学生物伦理跨学科中心技术与伦理研究名誉主席,黑斯廷斯中心高级顾问Wendell Wallach认为,在当今世界,中国在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他寄希望于中国能够参与领导世界范围内技术方面的治理合作,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表示,美中之间有巨大的鸿沟,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也有巨大的差异。未来我们不能靠战略性竞争去推进历史进程,必须依赖合作,合作是基础。当下大国之间从合作变成竞争的趋势非常危险。

 

太和智库研究员、副理事长伊迪在会议总结时表示,通过两场线上讨论,与会嘉宾达成了基本共识:为了应对生物安全威胁与挑战,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不仅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从我们的思维、理念着手,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系统性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应对我们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前沿科技分论坛聚焦于生物安全及生物危机防范与社会治理,其初心就是尽量令人类远离生态灾难,更好地生存。虽然人类避免不了天灾,但各个国家通过协作互助,利用科学与技术、完善治理和创新机制等方式,一定能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与自我相处,并在未来做好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