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二、《规划》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和成效

发布时间:2020-09-18 10:05:23    来源:中国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 时畅

(一)老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老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率先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形式制定《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地方性法规,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予以具体安排,为发展居家养老提供行动指南。

 

规划引领老龄事业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总体要求,编制北京市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和2050年北京老龄事业两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老龄重点工作作出战略性安排。编制《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19年-2035年)》《“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构建层次丰富、覆盖城乡、注重健康的北京特色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老龄事业各项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试点指导意见》《健康北京行动(2019—2030)》等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优化养老服务业营商环境,促进健康老龄化发展。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1、持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障待遇。

 

2、健全老有所医的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特殊老年人群健康保障。

 

3、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按照“政府引导、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石景山区于2018年4月在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2019年,研究制定了本市长护险扩大试点方案。2020年5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申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通知》,石景山区列入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地区。

 

4、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老年人福利体系。统筹建立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和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

 

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一是丰富老年优待内容。二是逐步扩大老年优待覆盖范围,将优待政策中免费乘地面公交、游览政府办公园景区的年龄范围由65周岁扩大至60周岁。三是完善住房优待政策。在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优先考虑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住房需求。开展公租房“老年家庭与子女家庭就近选房”分配试点,方便子女就近照顾老人。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作用。一是实现特困供养标准城乡统筹。二是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三是加大兜底保障力度。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增长比例,调整低保标准。四是完善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五是完善专项救助制度。

 

(三)“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发展,重点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十三五”时期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养老服务格局和服务模式。

 

1、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初(截至2016年9月),全市有三分之一的街乡镇和五分之三的社区村没有任何养老助残设施。“十三五”期间,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养老需求,通过实施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及建设运营扶持政策,初步建成以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代表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实行统一名称、功能、标识。

 

养老机构床位大幅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26家,较2016年增加76家,年均增长7.2%;现有218家公办养老机构中,有140家实行公办民营,占比64%;建成运营养老床位10.8万张,年均增长5.6%;现有养老床位中,70%以上由社会资本建设或运营。

 

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得到加强。

 

养老照料中心覆盖全市三分之二的街乡镇。着力推动建设有居家辐射支持社区功能的就近养老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已扶持建设305家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成运营230家,覆盖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街乡镇,西城区、石景山区已经实现全覆盖。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分布更普及。按照“政府无偿提供设施、运营商低偿运营”的支持方向,全市规划2020年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0家,目前已建成运营915家,其中农村幸福晚年驿站309家。

 

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有力。规范新建住宅小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移交各方主体行为,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养老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和同步交用。加大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力度。

 

2、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明显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就近精准养老服务能力。

 

一是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养老需求,有效增加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供给。养老照料中心作为区域内为老服务综合平台,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短托长住”。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发挥老年人家门口服务阵地作用,重点对接失能失智、独居和高龄老年人口多元化服务,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和心理慰藉六大基本服务,就近满足群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创新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和推广工作。探索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以社区就近养老服务为基点,链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探索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三是深入开展巡视探访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优化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3、农村养老服务加速发展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一是构建农村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多元养老扶助体系,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档案台账与定期探访制度。二是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居养老、城乡互助养老、农村邻里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引导城市养老资源向农村辐射。三是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支持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重点围绕老人身边建模式、给服务,大力发展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

 

充实农村基层养老服务队伍。

 

4、养老服务监管能力不断完善

 

强化政府监管。做实信用监管。加强企业信用公开。

 

5、养老服务保障力度明显加强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保障。

 

(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健康北京”战略引领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优化资源布局,不断提高各项健康服务水平。突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强调了“体医融合”“医养康结合”等,从生命全周期视角,优化健康服务水平,让老年人群有更有获得感。

 

2、健康教育加快普及

 

树立居民本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老年健康教育体系加快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营养健康知识加快普及,全民健身深入推进,心理健康促进加强,居民身体素质持续改善,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高。其中,比较突出的典型事件是北京市人大出台了最严格的控制吸烟条例,动员全社会实行了严格的监督机制,控烟力度不断加大,居民吸烟危害有效降低。

 

3、预防保健落到实处

 

健康管理深入社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推进体医结合。

 

4、老年人看病更方便

 

加强老年医疗机构和学科建设。持续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管理,不断提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水平。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二、三级医院设立面向老年疾病的多学科(MDT)门诊,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门诊服务。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和制度。一是进一步增加社区卫生机构医保报销品种。统一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药品报销范围,且社区报销比例为90%。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四类慢性疾病稳定期常用药品,符合条件的患者在社区可享受2个月的长处方便利,并按规定给予报销。二是畅通老年人在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转院渠道,发生的医疗费用均可按规定报销。三是对基层卫生机构和大医院实行“差异化”医事服务费报销政策,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社区就医免收个人自付的医事服务费,引导老年人在社区就近就医用药。

 

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启动医疗机构空白村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人员配置,强化老年人健康服务功能,研究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急救体系,缓解农村老年人急救难题。

 

开展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善医院创建,并将创建工作扩展到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市目前已建成71家。丰台区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了老年人优先挂号窗口,并且设置陪诊服务,方便了老年患者就诊。

 

5、康复护理资源更丰富

 

推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功能转型。从2016年起,分批推动15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落实三级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要求,研究制定评估方案。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建立规范的康复治疗师培养和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康复治疗师培训。

 

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推进护理中心、护理院和护理站建设。对拟在本市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或正在从事医疗护理员工作的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以老年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给予补贴。

 

6、安宁疗护服务更可及

 

积极推进安宁疗护向社区居家延伸。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区开展了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朝阳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安宁疗护)建设指导规范(试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培训。

 

7、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更优质

 

基本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网格化布局。以二、三级中医医院为核心,按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的组合原则,组建两级三类共152个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并根据地域范围辐射了152个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圈。

 

创新“卡、包、岗”三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模式。明确卡的功能、包的标准、岗的职能。推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普惠包和50余种分类技术服务包,供老年人选择使用。开通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持卡可到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内消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设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岗,推进三岗(诊疗岗、调理岗、咨询岗)中医养老服务工作。

 

加大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北京中医药健康养老适宜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施中医医疗辅助护理员及其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中医学科和养老学科,率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了“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师资培训基地”。

 

(五)医养结合持续深入推进

 

1、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全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养老机构老年人获得医疗服务更便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内设置的分支医疗机构申请进入医保定点的,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完成相关审核工作。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均可纳入医保定点。支持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等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2、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毗邻设置或同步设置。设立家庭病床创造居家养老便利就医条件。提高社区中医药医养合作紧密度。

 

3、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取得实效

 

大力支持东城、朝阳、海淀等3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在老年综合评估中心建设、居家养老入户医疗服务清单、入户医养服务风险保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试点。全市7家单位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案例,5家单位被评为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全国示范单位。

 

4、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

 

扩大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所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时有60所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工、医学等相关专业。各院校针对区域行业需求,结合办学优势,制定了面向不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互补发展、共同发展。

 

加大师资能力建设。

 

(六)养老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

 

1、市场主体大量涌现

 

养老产业核心法人单位接近3千家。按照国家统计局《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市养老产业所涉及234个行业小类法人单位约33.7万家。其中,利用关键词筛选法初步筛选出2673家养老产业核心法人单位,即这些单位的业务活动主要是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单位分布看,超8成(81.4%)集中在养老照护服务(69.5%)、养老公共管理(11.9%)两大领域。人员分布看,超9成(92.7%)集中在养老金融服务(80.7%)和养老照护服务(12.0%)两大领域。收入情况看,超9成(93.4%)集中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

 

养老服务商快速增长。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纽带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商达到近2万家,培育了一批养老服务业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市场不断细分。随着国家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的放开,相关移动医疗类app逐步从提供在线问诊、预约挂号、健康建议和患者交流等线上服务,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金牌护士”创新“互联网+康复和护理”新模式,并形成了以叮当快药、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健康创新公司。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推动,涌现出了管家帮、爱侬、三替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注于养老服务的家政企业,老年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老年人出行、出游更加方便。

 

2、产业营商环境不断完善

 

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进行备案管理。民政与消防部门在确保机构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中的相关消防手续。简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立项前置手续。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出台《关于优化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备案纳入“多证合一”登记改革,将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内部设置诊所等医疗机构备案纳入“多证合一”登记改革,优化其他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

 

完善产业扶持支持。一是着力破解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意见。二是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出台专项政策,推出30项开放改革措施,将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服务环境,推出示范性项目,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新格局。三是扶持养老服务运营。发改、税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减轻养老服务税费负担,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四是落实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

 

3、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搭建老龄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平台。

 

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老年康复器具及产品向自主化、个性化突破。针对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老化及缺失,通过与外骨骼、脑机接口、眼动眼控、图像识别及语音识别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一批以穿戴式手功能软体康复器、基于眼控技术的脑卒中护理沟通仪、糖尿病足溃疡防护智能鞋等为代、表的新型智能辅具和智能助力多模态轮椅、安全如厕智能起身器等一批安全、便利、适用性强的老年产品用品。

 

推进建筑环境适老技术、部品的集成应用。实现了老年建筑设计、适老化设计、老年环境三大方面的技术突破,围绕城区及农村老旧建筑适老化环境建设,通过实施示范工程,验证、完善和推进研究成果应用。

 

探索“互联网+养老”创新。围绕照护、急救、康复三大需求,建立“1+N”老年人技术服务体系,在羊坊店等十余个社区进行场景应用,有效提升了为老服务效率。

 

4、老年人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5、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有效推进

 

强化养老服务产业协同。顺应首都定位和城市功能,积极推动北京本市养老项目向北三县延伸,鼓励引导京津冀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与天津、河北联合建设武清养老基地、燕达健康城、高碑店养老社区,推进三地在养老领域深度合作,提升区域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在京津冀区域,特别是北京周边地区连锁经营,为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提供更多选择。落实深化“政策跟着京籍老人走”“补贴随着机构转”的扶持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医疗健康产业协同。积极推动京津冀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合作。推进实施京张、京承、京唐、京廊、京保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合作,并取得阶段成效。京津冀公共卫生领域全面合作有序推进。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包括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老年健康、精神卫生、综合监督、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实现心内血管支架类、心脏节律管理类、防粘连类、止血类、人工关节类和吻合器类等六大类金额较高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

 

(七)智慧养老取得新进展

 

1、建立养老服务管理平台

 

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业务管理平台。

 

建立“互联网+”辅具综合服务平台。针对老年残疾人日益多元、更加个性的辅具需求,及时更新产品目录和调整购买价格,将生活类、学习类、功能类辅具产品纳入“互联网+”辅具综合服务平台,助力老年残疾人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2、以智慧手段推动医养服务

 

以智慧医疗推动健康服务便捷化。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推广“互联网十医疗健康”示范行动,构建医疗服务集成平合,加快远程诊疗体系建设。

 

以智慧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养老服务。积极参与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培育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建设养老务智慧网络平台,提供紧急救护、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合化智慧养老服务。

 

开展智慧型养老社区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居民、家庭、社会组织、社区活动电子档案,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技术、网络环境,形成互联互通共享的社区养老信息服务系统。

 

(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大

 

1、改善群众身边的环境品质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以奥运场馆及周边、四环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为重点区域,补齐设施短板,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宜居品质,建设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2、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3、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

 

启动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

 

规范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工作。

 

4、提升保障房适老化建设水平

 

5、方便老年人公交出行

 

截至2019年底,市属公交企业(公交集团)城市低地板公交车14907辆,占城市公交车总数84.98%,城市无障碍公交车12732辆,占城市公交车总数72.58%。在所有公交车内均配备了“老幼病残孕”专座,专座数量不低于座椅总数的20%(双层车除外)。持续开展为老服务的专项整治活动,围绕影响老年乘客顺畅乘行的难点问题(如电子服务设施的使用、无障碍设施使用、规范进出站、重点照顾等)进行重点治理,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及时进行整改。

 

(九)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1、老年人权益更有保障

 

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内容纳入北京市“七五”普法规划,纳入每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开展老年人专项维权活动。

 

健全老年人维权网络。在市、区、街乡、村居建成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打造“三十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在全市建设17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乡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室,社区村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或法律援助联系点。引入专业公益法律服务团队成立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

 

加大老年人法律援助力度。简化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程序,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提供法律援。成立专门的民非法律援助机构—北京国联老年人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挥“12348”法律服务热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广泛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优化涉老维权机制。通过多元调审机制妥善处理涉老维权诉讼,积极开展涉老案件的巡回审判工作,结合家事审判改革,完善老年人诉权保障机制。强化老年诉讼当事人服务,多角度提升老年人应诉水平,积极营造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社会氛围,严厉打击欺老虐老行为。开展积案化解和全市矛盾大排查活动,对涉老信访案件落实,分类施策,集中交办、分案突破。

 

2、家庭支持体系更完善

 

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推广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培训服务,提高失能老年人照护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推进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所需支持性喘息照护服务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家庭养老提供切实支撑。

 

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3、老有所学更充实

 

加强老年教育政策创制。多个委办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就大力推进老年教育及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政策保障措施。

 

完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及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构建全市老年教育四级办学服务体系,并指导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激励市民终身学习。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建立北京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积极探索各类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机制,激励市民终身学习。

 

4、老有所乐更幸福

 

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老人开放,包括市级文图两馆、区县文图两馆共44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331个,社村文化室6439个,平均覆盖率98%。80%的街道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

 

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

 

组织文化志愿活动进社区。“十三五”期间,市妇联持续开展“益家行”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项目,先后落地实施了公益服务4000余场,其中60岁以上居民参与人数超过总人数70%、该项目广泛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强化了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意识,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鼓励老年人文化旅游。

 

5、老有所为更积极

 

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

 

老年人成为平安北京建设重要力量。石景山区通过打造特色“老街坊”养老服务模式,发挥“老街坊”养老促进会、老年人协会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催生北京市基层互助养老服务“金字招牌”。通过将“老街坊”养老志愿服务转化为基层社区党建的生力军、民主协商共治的调解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监督员、邻里守望相助的志愿者、精神文明创建的排头兵,成为与“西城大妈、朝阳群众”齐名的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群防群治的“金字招牌”,为推动首都新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年人成为和谐北京建设重要力量。“志愿北京”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中60岁以上志愿者人数为1008206人,助老志愿服务队伍数量2270个。

 

6、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更浓厚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