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打破中印僵局,要“立足和、不怕拖、准备打”

来源:新京报 | 作者:龙兴春 | 时间:2020-09-30 | 责编:申罡

文|龙兴春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近日,新京智库针对中印边境问题举办了“‘龙象之争’:如何破解中印僵局”专题研讨会。


会上,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龙兴春认为,近几年印度反华倾向日益加深,短期内改善中印关系不要抱以太大期望。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并不乐观,印度恐怕是未来我国亚洲地区最重要防范的国家。因此,对于中印之间的僵局,我们要立足和、不怕拖、准备打。


以下为龙兴春发言内容: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对印度政府的影响很大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几个月了,让很多中国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印度的反应。特别是6月15日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以后印度的反应。以前是一些民间组织、政党搞抵制中国的活动,这次是在政府层面,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都竞相出台抵制中国的政策,比如,就连印度的教育部都出台抵制中国的政策,中文都不教了,还要查孔子学院,很多中国企业投资项目都给取消了。


可见,印度摆出了要跟中国经济全面脱钩、全面对抗的架势。印度这种文化和战略思维,对印度实际上是不利的。虽然这对中国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同样印度的损失也是很大的,甚至更大。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印度比较弱,所以同样大的损失,印度的承受力要小一些。所以印度的行为我们是很难理解的。


产生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文化、政治架构没有改变,还是受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驱动,政府、军方等各方面都在向非理性的方向走。


但印度政府和军方其实是知道中印在国力、军力的差距。如果真要打仗的话,首先要算钱、算军力,不是说现在有多少飞机、多少坦克、多少山地部队的问题。如果仅仅是边界上发生小摩擦,根本不用派那么多军队上去。而准备打大仗的话,印度现有的装备和军事实力,都是没有办法承受的。现在印度的经济本来就在下滑,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据说印度很多地方已经发不出工资来了,很多地方医生已经欠了几个月的工资,再打仗的话,要大规模地进口武器。他们没有这种承受力。


印度在美国“印太战略”中越来越积极


再就是这几年“印太战略”方面的情况。2018年莫迪在香格里拉的演讲谈到“印太战略”。虽然莫迪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但是印度也表现出跟美国明显的差异,那就是这个战略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个封闭的组织,而是开放、包容的集团,并且是着眼于经济。这跟美国的意图是有差异的,包括印太战略的定位、地理范围都是有差异的。


但是现在看来,印度对印太战略其实是很积极的,至少比以前积极很多了。除了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美日印澳”四国召开外长会议以外,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要在新德里召开正式的外长会议。还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印度对中国的攻击都是非常多的,很多时候是用来迎合美国。美国也支持印度,唯恐天下不乱,希望中印关系紧张,这样美国可以从中获利。所以不管是美国驻印度大使还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都表达了支持印度的观点,而且他们确实对印度提供了很多支持,不仅是口头上的支持,还有很多实质性的支持。这给了印度一定的信心。再加上他们判断中国在国内面临很大的困难,但实际上,在所有大国中我们是最先摆脱疫情的困扰,率先恢复了经济。在这一点上,他们失算了。


短期内改善中印关系并不乐观


那么,接下来这个僵局怎么打破,在我看来,现在几次高层会晤以后,包括防长的会晤、外长的会晤,这些都是着眼于管控危机,不要让事态继续恶化,但这些会晤并没有达成能够解决问题、解决危机的共识。因此,大家本来认为,如果双方在边境脱离接触,就解决问题了,但结果还只是一个表态,还是要前线的军长继续进行会谈。


我认为边境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是要通过政治解决,这并不是前线军官所能决定的,最重要还是双方高层要进行协商。这类问题只要政治上做出战略决断,前线问题就比较好解决,前线讨论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双方高层的意愿。


当然,尽管印度采取了那么多反华的措施,中国还是一直很冷静、很理性地保持克制面对。虽然莫迪要找台阶下,但在印度国内会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比较困难。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印度在战略方面做出决心,不要再搞对抗。而从中方的角度,从长远来看,我们虽然主张改善中印关系、中印友好,在领土问题上印度没办法让步,中国也没有办法让步。


因此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事件中就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再早就是1998年的印度核试验,印度把中国从威胁上升到敌人了。在印度社会精英和其他各界来看,反华是很有市场的,反华能够赢得支持。


因此,这种情况下说中印关系好不了,我觉得只能是管控危机,发展合作当然还是可以,尽管有这种紧张的关系,但合作还是需要强调。同时中国要想办法改变印度反华的气氛,虽然改变它的民心、民意是很困难的,但仍要努力尽量去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只是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是好不了的,而且我个人判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我们未来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印度,而不是日本。印度人多,又很年轻,而日本人口在减少、在衰落。虽然日本很发达,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不是很大的威胁,相反印度的威胁可能更大。印度不仅将来有实力、有潜力,关键是印度人超自信,对中国人有仇恨,印度看中国就像中国看日本的侵略,好像中国对印度的伤害就像日本对中国的伤害一样;也有人说印度看中国,就像中国以前看美国一样,总觉得中国有阴谋打压印度,对印度不怀好意。


所以我们确实要加强对印度的研究、关注,而且还要有一个对应的战略,不管是反制印度,还是防范印度,总而言之,我们对印度要高度重视和保持警惕。


以“立足和、不怕拖、准备打”来打破中印僵局


就目前的僵局,我认为,首先要立足于和;第二,不怕拖;第三,准备打。我想中国肯定是不想跟任何人打仗的,包括在台湾问题上,都是不想打,但是必须准备打。立足和,我们还是积极争取和平解决目前的僵局,我想印度国内主观上也并没有真的要跟中国打的意图,印度其实心里很清楚自己跟中国的差距,打仗对印度是很不利的。有文章分析中国的战略,有可能把印度给拖下去,印度是拖不起的,首先是经济上印度拖不起。


印度现在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搞好跟中国的关系,就像当初中国改革开放要跟美国搞好关系一样。跟中国对抗的话,就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到军事。印度现在国防预算一年六七百亿美元,甚至还可能增加。如果一年能够省下200亿美元,那可以修多少公路、多少铁路、多少机场?这对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和中国打仗,他们就不能够把国家中心任务放在经济上。所以,印度必须搞好跟中国的关系,才能够真正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它跟中国搞不好关系,它的发展前景就是不确定的。


所以我觉得印度在主观上没有跟中国打一大仗的意思,搞一点小摩擦、搞点蚕食,这是他们想搞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立足和,不怕拖,毕竟现在中国边境上的部队远远没有印度多,他们20万军队,但他们仍然没有信心。还有我们的经济、远程运输、军队的机动能力、后勤保障,都比印度强,印度虽然在前线摆了20万军队,但只是采购了3万多套高原冬季的过冬服装,他们明显拖不起,所以我认为不怕拖。


最后,还是准备打。准备打就是防止中国被印度要挟、被讹诈。印度觉得我们在台海这边有问题,在跟美国在对抗,这跟1962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印度还想获取其国力所达不到的、不应该得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还是得准备打,才能避免真打。


还有一点,之前也讨论过,中国是否担心印度倒向美国,我觉得不用太担心。我们可以关注,印度倒向美国获利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之下。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拉拢盟友,给很多经济、军事上的援助。但现在的特朗普反过来希望盟友出钱,所以印度倒向美国,在美国那里得不到多大的好处。


美国可能怂恿印度跟中国干一仗,但总体来讲,不可能美国出兵帮忙印度跟中国打仗,美国做不到这点。印度倒向美国,得不到它要获取的利益。所以我觉得甚至印度在一定程度地上倒向美国,对我们的影响也不是太大。印度有人声称要在诸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的介入,其实就是口头表态,印度真正能够出兵到台湾海峡、到南海吗,它也不敢,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印度并不能像冷战时期,中国在美苏之间形成能够打破双方平衡的砝码,一是印度的量级达不到,二是印度的意愿和获取的好处也能完全制约它倒向美国。


对于印度是否倒向美国,我要做精准的战略研究,不能大而化之地的说印度倒向美国,而是我们怎么判断它倒向美国,倒向美国有哪些指标,哪些行为算是倒向美国,倒向什么程度,它一定程度地倒向美国,我觉得也没事,如果真是像澳大利亚那种倒过去,对我们伤害会比较大,但印度完全做不到这一步。


所以从战略上,我们对印度没有必要给它做太大让步,不然以后还得做出更大的让步。像台湾问题,我觉得不用急,可以先放一放,台湾总在那儿,也划不走,不能划到太平洋去、划到夏威夷去。处理完印度问题再来解决台湾问题,或者解决完台湾问题以后再去处理印度问题,我们不一定要同时两边开战。印度能够打到拉萨来吗,它也不敢,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印度号称世界第四的军事大国,我们都可以对付,对小小的台湾问题还怕什么呢。当然,我们也可以先解决完台湾问题再来处理跟印度的问题。


但是,我们既要避免两线作战,又要避免对其中任何一方做出过大的让步、过大的妥协。我们国力比印度强,印度挑衅,我们始终是冷静、克制、理性的一方。我们要做对的事情,不要因为愤怒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有时观感上确实不太好,大国还是要立威,不得不打的时候,还是要准备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