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孙海潮:低效治理让欧洲遭受双重危机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孙海潮 | 时间:2020-11-04 | 责编:申罡

文|孙海潮 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前驻外大使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欧洲的新冠肺炎疫情愈发凶猛,法英德西等十余个国家相继宣布全国性“封锁令”。其实,欧洲疫情始终没有呈现好转迹象,所谓“第二波”只是确诊人数的又一次短期剧增。目前,全欧感染人数近1050万人,很多医院已经不堪重负。欧洲国家的抗疫举措为何反复在“放松-收紧”间摇摆?自诩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欧盟,为何在疫情面前节节败退?


众所周知,中国为世界抗疫争取了宝贵的窗口期,欧洲本来掌握一定主动权。但由于傲慢的惯常心理作祟,许多国家自认制度优越、医疗技术先进,不屑于学习中国经验,甚至一度认为病毒不会传播至欧美。当疫情打破了这些盲目自信的幻想,各国虽相继出台不同形式的隔离措施,但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导致执行情况极不乐观。反对党和极端组织借疫情扩大影响,阻挠政府决策;民众不容“个人自由”受限,大型群体活动照常举行,戴不戴口罩成了一个争论至今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因担心经济损失难以下定非常决心、采取非常措施,只能“进一步退半步”。“居民半隔离,商业半关闭”状态无法阻断病毒传播,自欺欺人的后果就是埋下了疫情反复的隐患。对此,各国领导人十分清楚,却无力改变。英国、瑞典等国提出所谓“群体免疫”怪论,实际上都是为无能为力开脱。


欧盟治理成效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随着一体化不断深化,欧盟获得的权能日益增加,但核心权能仍在成员国手中,权能分裂导致严重的治理能力赤字。这在近些年的各类危机中已有体现,而此次疫情更是将欧盟统管和协调能力低下的弊端暴露无遗。危机之下,成员国“各扫门前雪”。德法牵头与各国艰难协调后,终于达成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抗疫财政和经济复苏计划,却在峰会上遭到“节俭国家”的强烈抵制。“各方都较满意”的方案实为“各方都有保留”,如何落实尚难预料,而财政和金融扩张造成的“财政悬崖”问题更无答案。


目前,欧洲疫情濒临失控,但欧盟的协调能力捉襟见肘,成员国基本仍在自救模式中挣扎。然而,欧洲人已经出现“抗疫疲劳”,新的防疫措施在推行方面依然不顺。舆论惊呼“经济寒冬将至”,广大民众再度开始示威游行,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民众为此与警察发生冲突。雪上加霜的是,法国发生了宗教漫画事件,马克龙与埃尔多安的口水战正引发两大阵营国家的站队。过去几天,尼斯、维也纳又接连发生恐袭事件。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的意愿更加强烈,而这进一步加剧了感染风险。多重因素叠加发酵,让欧洲抗疫难有转机。


联合国从政治上把新冠肺炎疫情定性为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国际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从经济和金融上将其定义为继1929年“大萧条”、2008年“大衰退”之后的2020年“大隔离”经济金融危机。可见,疫情不光是公共卫生事件,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疫情杂糅着恐怖主义,经济停滞催生新的危机,都让近年来本就饱受重压的欧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