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将地理中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丽丽 | 时间:2020-11-05 | 责编:蒋新宇

——论宜宾如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蒋丽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城镇化区域,成渝经济圈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圈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预计到2020年,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占全国GDP比重可能超过8%,其体量足以媲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雄安新区)。从人口上看,成渝经济圈不仅包括成都、重庆两大城市,还包括川、渝、滇、黔、桂、藏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陕甘青等省区部分地区,涵盖人口1亿。从地理位置上看,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和南向大通道对外的重要节点交汇处,同时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几大经济片区。《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并且成渝城市群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城市群,其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宜宾处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南部,也位于双城经济圈带动和辐射区域的几何中心,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处、川渝滇黔结合处核心区域,与成都、重庆、昆明、贵阳距离在250-500公里,处于4个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宜宾和成都、重庆在地理位置上刚好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是四川沟通川南、云贵、广西、联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城市,也是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相比于成都、重庆,宜宾土地面积广阔,具备产业发展优势。依托如此之多的地理优势,宜宾如何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乘势而上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强市,事关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大局。

宜宾应从国家战略地理中心走向区域经济中心

相比于世界级成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差距不仅在于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的能量级还不够,更在于其中部腹地发展滞后,这方面恰恰是宜宾作为中部枢纽城市可以大有作为之处。从潜力上看,2019年宜宾全市GDP总量达到2602亿元,位居全省第3,成渝地区第4。今年宜宾市GDP有望超过3000亿元,是最有希望率先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基础和条件建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川南中心的城市。一旦宜宾建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将有力带动川南及周边3省8市3700万人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其溢出效应十分明显。

2018年宜宾与成都签订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成都市宜宾市共建成宜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2项专项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未来可以尝试进一步拓宽与重庆的交通通道,具体思路可以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7个重点任务,寻找宜宾与重庆在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材料等产业之间的连接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依托宜宾港与重庆港已有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与重庆全方位、高层次、广泛性的合作。

宜宾市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另一个抓手是三江新区的发展。可以以三江新区为平台,通过加强与兄弟市(州)的联系沟通,着力将宜宾市三江新区打造为辐射川南和川滇黔结合部的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创新型现代产业样板区、产教融合样板区、开放合作样板区、跨区域协作样板区和全面创新改革样板区。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必将成为国家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红利集聚地,这将为宜宾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为了抓住这些历史机遇,宜宾要积极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以进一步提升宜宾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影响力。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遵循这一初衷,宜宾应该首先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展创新,为产业创新奠定制度基础。投资方面,可以利用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比如,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以土地、股权等形式注资成立国有投融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专业性的平台子公司,用于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等投融资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功能。

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宜宾市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宜宾市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依法发起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等各类基金,同时创新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其次,宜宾市可以加强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开行)以及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多元化项目融资渠道,尝试以多种方式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宜宾市还可以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这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依靠科技创新带动原有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努力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双轮驱动,激发动力

宜宾市应该坚持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立足宜宾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与优化。按照四川省委“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和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等产业集群”等部署要求,切实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品牌提升,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同时,政府还应该聚焦市场主体,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与工程,搭建地方企业与央企、大型国企合作平台,制定产业配套、产品延伸、社会协作的激励政策。同时,培育新兴企业,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挖掘市场潜力,释放发展活力,重点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创新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百亿企业”,催生多个类似“五粮液”级别的代表性企业,创新支持优强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发展机制,“大小企业共抓发展”协调推进。

坚持开放,外向联动

在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同时,宜宾市应该坚持开放,促进经济外向联动。宜宾市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区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提升经济的外向联动能力,引领构建区域价值链;充分发挥临港新区和宜宾港的对外连接平台作用,推进国别产业园建设,吸引外资企业,利用本地优势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南向大通道,深化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区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域帮扶等措施实现区际的联动发展。宜宾承东启西,既要做好产业承接,响应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基调,也要对周边城市充分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对自身及周边城市的特色资源加以整合,宜宾市要充分利用通道优势实现多向开放,强化带动辐射效应,同时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贡献宜宾力量。

宜宾市要充分认识构建通道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整合周边腹地及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形成产业形态,依托宜宾优势的区位、交通和开放条件,多向开发,整合输出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要加快夯实互通互联体系。建设打造交通载体,完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打造多式联运信息体系,畅通制度通道。二要大力培育物流和特色产业载体。大力发展物流业,争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和宜宾品牌;提升“引进来”水平,发展合作产业和文旅产业。三要大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区域合作,突出不同城市的合作重点;提升开放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区域协同,整体联动

宜宾市要实现的区域协同不应是简单的“平均化”、低水平的协同,而应该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要素资源充分流动和产业的深度协作,扭转“一家独大”的发展态势,发挥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宜宾市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区域顶层设计,减少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构建区域产业链,实现产业分工在区域的合理布局。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医疗、教育、就业信息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大峨眉”“大乐山”“川渝一条线”等旅游线路,强化旅游资源的共享,提升“中国最美山水福地”旅游联盟品牌效应,实现旅游交通、景点和服务的跨区域联动,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宜宾市还应融入地区发展大局,秉持“协同发展”的逻辑,发挥整体联动呼应作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总体上要形成“以点带面,承上启下,分层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一是在生态方面,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的生态管理委员会;确定补偿标准金额和使用范围;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如上下游水权交易方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制定全方位配套行动计划。二是在产业方面,聚焦产业园和金融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深化金融区域合作。三是在交通方面,推进与长江沿线港口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港口一体化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全方位深化港口合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义,是已经进行了20年的西部大开发更深层次的战略安排,是更高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正以“双城”为抓手,铸造一个体量、幅员、人口、产业结构乃至生态环境的新的增长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