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十四五”即将起航,中国经济怎么干?

来源:人大重阳网 | 作者:刘元春 | 时间:2020-11-16 | 责编:申罡

文|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非凡“十三五”即将收官,壮阔“十四五”即将启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给未来中国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做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引人瞩目,《建议》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要目标,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经济的实现路径。


“十四五”时期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5年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中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第一个是要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人均GDP水平迈入发达国家门槛,这个任务很艰巨,意义也非常大。第二个很重要的是这几年可能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使经济与社会不平衡不发达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面对重重挑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具体说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目标中没有直接提及增长数字,而是说要充分发挥“增长潜力”,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附近,使各方面要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说充分发挥了,质量又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就没有问题,提不提速度都没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以前发展阶段主要靠要素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未来要素投入空间也在收缩,就是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下降,这样就要更多地去提高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转向创新的驱动。”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落实到经济发展层面,则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在创新驱动的大战略下,实体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现代化升级。《建议》明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我国“十四五”期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下还着多重意义。


王一鸣说:“在根本上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是相互关联的,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产业链才会更稳定。现在一些国家给我们断供,如果在一些关键环节,有国际最领先的水平,就不敢轻易断供,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反制手段,所以这两个我觉得是相互关联的。”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这其中“数字化”前景广阔。《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议》中提出的战略部署。同时,《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近年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提振内需的堵点如何打通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说:“未来新的产业崛起,新的需求出现本身,它和人是连在一起的,怎样让人能够真正流动起来,真正实现农村人口未来市民化,提升到这样的手段,我想这可能是打破堵点的时候,可能在未来需要关注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户籍制度,涉及到农村用地市场化的流转,也涉及到城市租赁住房的建设,这些都是在‘十四五’期间改革需要去破题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在“十四五”规划的蓝图中,很多经济领域的发展目标都一脉相承,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做文章。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一章节中,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建议》中,“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内外环境在变,发展的定力不变。应对挑战,改革依然是最强大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从总体来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建议》中勾勒了“十四五”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建议》还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这其中,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重要一环。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王一鸣说:“不要把国内循环为主体理解成每个地区都要搞循环系统,它一定是更加开放的,所以不要理解为对外贸易要减少,我们还要继续扮演世界的工厂,还要继续去成为世界的市场,所以进口博览会正在举办,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对全球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放眼未来,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开好局、起好步,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