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经济地理再布局:中国经济新的中长期增长点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 时间:2021-01-06 | 责编:蒋新宇



人口随生产力布局变化变迁


各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受气候和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从“北重南轻”向“南重北轻”的变化趋势。放眼海外,德国西部的鲁尔区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凭借丰富的煤矿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成为德国经济的中心,后来由于产业变迁和商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到以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为核心的南部地区。美国的经济中心也受政治历史、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以及自然环境等影响,逐渐从早期的东北部向中西部,到近半个世纪向西部和南部的转移。


转变地方GDP考核标准,策划人口流出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成就,突破了交通、语言、信息、文化和法律的限制,相当于古代中国一千五百年的增长,具有更大的地理空间和动能。但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地区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相对滞后,未来劳动力流动所能释放出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通过“大开大合”推动中国经济地理再布局,有望显著提升内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降低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提升人均GDP增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为此建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幸福为中心,由考核地区GDP总量增速转向更强调人均GDP增速以及民生发展水平的主客观指标,努力降低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顺应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自然规律,在策划、安排和布置重大公共投资与建设项目时要考虑人口流出地的发展可持续性,培育符合其比较优势关键产业、充分确保其长期增长动力。


(以上观点来自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的“十四五:重启下的中国与世界”论坛)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