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看两会】创新路线图,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汪云兴 | 时间:2021-03-08 | 责编:申罡

文 | 汪云兴  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十四五”规划(草案)在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篇章,对我国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发展做了新部署,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四项战略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科技创新任务和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和深化实化。对比我国“十三五”乃至过去更长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我们认为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技创新将会发生长期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变化,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转型”“加码”“改革”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特点,“转型”是主动应对各方面情况的必然要求,“加码”是面向“转型”、深化创新的基础条件,“改革”是支撑“加码”、助力创新的关键之招。

一、新阶段“转型”创新

“十四五”规划(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特别提出“科技自立自强”,也是首次在我国五年规划纲要中出现,相比于国家2006-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自主创新”,两者提出的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他们面临的问题及其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进而未来科技创新的战略取向、发展原则以及实施路径都应该有所改变和调整。

1.“科技自立自强”与“自主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取向。

我们认为,在上一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期间,我国的“自主创新”是可以有效集中国内资源,同时能够相对顺利地利用国外各种资源条件,通过学习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合作转化创新等方式,进行自主集成开展的。进入“全球化2.0版”时代,“科技自立自强”则需要更加注重集中和调动国内各方面积极性,更加注重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应用市场需求优势,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进行相对独立自主地进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两者战略取向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2.“科技自立自强”是主动应对新情势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科技创新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科技自立自强”,都同样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对、排挤、打压。与国家2006-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编制时期相比,无论是自身发展条件还是外部发展环境都发生了重大而显著变化,尤其是我们发展得相对更快、变得更加强大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更多注意和担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0年的第14位,与美、日等国家排名的差距迅速拉小。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美国对我国科技创新采取极限施压、精准打击、全面脱钩。我们必须要做好极限施压下的“科技冷战”战略准备和应对,必须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3.“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新的发展思路。

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取向调整,需要对现有科技创新发展思路进行优化调整。一是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把握未来科技创新方向,分类靶向施策,围绕科技创全新链条,强化弱项、打通堵点、攻关痛点。二是聚焦重点加大投入,整合和集中政府和社会的人力、财力、设施、市场等各方面力量,形成科研合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关。三是突出市场化导向,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科技和产业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一体化创新生态,促进上游的科技创新支撑与下游的产业发展带动良性循环。四是持续深化改革,顺应科技创新规律演变和国际科技竞合新态势,明确政府定位,做好创新服务,深化人才发展、科研组织、知识产权、开放合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避免“科技烂尾楼”,提高科技创新效能。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取向的调整,相应的战略任务也随之调整,由“十三五”时期的五大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调整为当前的四大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政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二、全方位“加码”支持

“十四五”规划(草案)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预期目标实现,规划草案在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区域投入等方方面面都进行“加码”布局。

1.“加码”研发总投入。

规划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约为2.4%。意味着,我国研发投入将力争在2.4万亿这样一个大基数的基础上,实现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

2.“加码”优化研发投入结构。

规划草案指出,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意味着,未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长速度将高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率,才能实现8%的目标。以深圳为例,日前发布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指出将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围绕前沿基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

3.“加码”社会投入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规划草案提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划草案还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面向企业进军“科技无人区”的现实需要,规划草案还提出支持政策,引导个人、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

4.“加码”地方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草案在重要章节对“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布局,支持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规划草案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等。

三、各领域“改革”驱动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科技创新组成创新驱动的“双轮”,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两个轮子需要相互协调、持续发力。规划草案不仅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篇章的独立板块,还在其他板块融入有关改革创新任务,对“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取向下的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

1.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规划草案提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2020年,我国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规划草案提出,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创新创新基地方面,提出要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此外,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方面,也提出要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2.突出应用导向,提升目标导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

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领导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同时还指出要从两方面来加强: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规划草案提出,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应用带动就是从生产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发展应用、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与此同时,还对基础研究投入、评价、考核等进行了系统谋划,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方面,规划草案提出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3.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市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支撑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方向来自市场、技术创新投入主要依靠市场,因此必须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开展技术创新。规划草案提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一在研发投入方面,规划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特别是对国企参与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出了明确安排和要求。第二在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组建行业研究院、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安排。第三在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方面,规划草案提出,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等。此外,在吸引社会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方面,规划草案提出税收优惠、捐赠、基金等政策和方式,引导社会投入基础研究。

4.突出人才第一资源,激发人才驱动创新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因此,激发人才活力、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至关重要。规划草案对“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行独立章节布局,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第一是要培养和集聚人才。规划草案提出要注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外籍人才有关政策,健全薪酬福利和有关配套制度。第二是要用好人才,激发人才潜能。规划草案提出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优化分配政策,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等。第三是要从弘扬科学家精神、科研诚信建设、科学普及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5.坚持服务理念,提升科技治理体系效能。

注重顺应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政府要加快从管理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分类管理和服务,提升科技治理体系效能。规划草案首先提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指出政府要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等。其次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第三是要积极促进新时期科技开放合作。科技部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面向未来,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愿望将会更加强烈,门会开得更大,步子会迈得更大。规划草案提出,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研发合作,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