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黄琦:以机制“软联通”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黄琦 | 时间:2021-03-15 | 责编:申罡

文 | 黄琦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度规则相互衔接,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实现机制“软联通”,是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建设大湾区的关键,可以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改革开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为我国提供样本和经验参考。


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来看,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前进,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形成国际经济新秩序。全球市场多元化程度纷繁复杂,不同国家存在经济体制、文化背景、价值观等诸多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经济形态,都是多元化的。通过探求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问题,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将对中国应对全球市场、对接国际规则,提供先行探索和经验积累。


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对“一带一路”的建设起到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处理好与沿线重要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存在着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差异性大、政治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民族宗教状况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粤港澳具有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体制特征,在这方面如何体现多元、包容和协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因此,大湾区率先探索实现机制规则协同衔接、要素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动,构建多圈叠加、多核共生新形态,将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改革开放的样板展示作用。


从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之处在于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前,香港重振经济活力面临诸多瓶颈,澳门面临产业适度多元化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要优化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域、三种法律体系”独特制度的协同效应,既将给大湾区带来丰富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空间,也将为“一国两制”内涵提供新实践。


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然较大,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情况仍然突出,珠江东岸强西岸弱,产业结构重叠,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大。基础设施连接,可以打通有形空间;机制体制衔接,可以打破无形壁垒。前者是基础,后者则是关键。要以制度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加速实现粤港澳三地之间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市场一体化,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优势激发出来。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税制、金融、投资等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包括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类资源要素顺畅、安全流动。因此,探索大湾区机制“软联通”,构建珠江东西两岸分工协同产业体系,推动香港强化经济创新力和澳门适度多元化;对接港澳现代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标准,带动提升珠三角城市现代服务质量,形成“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中国湾区模式,可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