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田永坡:浅析当前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七个新趋势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田永坡 | 时间:2021-03-29 | 责编:申罡

文 | 田永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流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者的供需和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相关地区和行业的调研数据看,有七个方面值得注意。


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日益紧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导致高技能人才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热需并将持续较长时期。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此外,人社部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从区域看,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特征。短缺职业排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比较明显。


职业培训日益得到流动劳动力的重视。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且日益得到劳动者的重视。针对近年来进入上海流动劳动力的调查发现,40.7%的劳动者在外出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有66.9%的劳动者在进入上海劳动力市场后接受过培训。在对培训作用的评价上,超过七成的流动劳动力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系列战略性文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政策已经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风向标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60%的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


劳动力在大城市流动呈现出“一升一降”的特点。相关单位对近几年在上海的调查显示,劳动力流动呈现出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简单劳动力流入规模缩减的特点。流动人员每年进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回老家过年农民工及其介绍的亲友、老乡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大学生毕业季,大量应届毕业生集中涌入劳动力市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七八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屡创新高,三四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则连续两年呈现缩减的趋势。


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从就业的稳定性看,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以相关单位对2019年上海的调查为例,流动劳动力在当前单位持续就业时间平均为36.7个月,超过了3年;与上年相比增长0.5个月,与5年前相比增长2.5个月,总体而言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就业时间的不断增长,意味着流动劳动力就业稳定程度的不断提高。


农民工流动呈现“一增一减”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大量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在乡城之间的转移呈现出“一增一减”两个特点。“一增”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持续增高,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60万人,增长19%。“一减”是农民工跨省流动比例降低。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有9917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增长2.5%;跨省流动农民工7508万人,比上年减少86万人,下降1.1%。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9%,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以网络招聘为代表的人力资源服务在劳动力就业和流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步及其和人力资源服务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招聘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招聘活动的参与主体、渠道、方式日益多元化。云招聘、空中宣讲会、线上招聘等各种方式不断涌现扩张,大大提升了招聘服务的空间和深度。很多网络招聘公司和平台正在抓住此次机遇,跨界进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网络招聘服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服务以及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以“互联网+就业”的模式,有效地减轻了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有力促进了就业。从对上海农民工的调查看,在流动劳动力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中,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约占82.6%,浏览互联网的约占69.7%。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流动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手机已经成为流动劳动力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


上述趋势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近几年供需力量对比转变的写照。从供给看,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下降,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新生代劳动力职业观念、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催生了网络招聘等择业途径的转变。从需求看,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推进剂,这带来了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区域发展格局、城乡发展格局也正在经历一个较大的发展变化时期,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这种结构性变化还将进一步深化,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劳动力向农村回流,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利好。


面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公共政策应给予相应关注。一是推进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就业、教育、培训等向乡镇和农村下沉;二是发挥各类培训资源的协同作用,突出用人单位在流动人员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根据员工工作年限长短实施激励性培训并给予政策支持;三是提高劳动力流动的信息监测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公共服务平台和大型市场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劳动力市场监测的有机统一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