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丁刚:美国要砸钱搞基建,缺的是什么?

来源:人大重阳网 | 作者:丁刚 | 时间:2021-04-08 | 责编:申罡

文 | 丁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拜登总统要砸2.3万亿美元搞基建,说是受了“对手”中国的刺激。


这项计划准备投资6210亿美元用来资助传统基础建设的升级,其中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网络、电动汽车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例如港口和机场。但中国有句老话不知他是否知道:钱能搞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未来10年美国基础建设需要投入资金


对美国来说,现在搞基建可不是好时机,拜登面临的头号难题是缺人。


去年雅虎的一个短片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让美国建筑业丢掉了150万个工作机会,到2020年年中这个行业虽有所复苏,但劳动力缺口仍有35万。最关键的是缺乏技术工人。原因之一是更少年轻人愿意干这个活。建筑行业的年薪中位数只有34810美元,可说是毫无吸引力。


2017年休斯顿受哈维飓风重创而开始大规模重建,遇到了成本高、工期拖延的问题,原因就是木工、砌墙工等建筑业的技术工人紧缺,管理工程的技术工人也严重不足。


美国总承包商协会首席经济师肯•西蒙森当时说,其70%的会员企业都存在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拖延。由于缺少人手,承包商甚至无法参与竞标。”


雅虎的短片还列出了美国建筑业面临的更多问题,比如缺少建筑材料,有很多基础性和辅助材料美国已不再生产,要么就是只有少量生产,而且价格很高。


这反映了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即美国是在去工业化的进程中开始搞大规模基建建设的。


对比一下中国,中国大规模投入基建之时,正是工业化全面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也是靠了工业化的发展,中国才能加速推进那些大型基建工程的快速进展。二者相辅相成。当然,中国也因监管体制跟不上、对农民工保障不足以及环保等问题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美国的问题是,要在相关工厂已经收缩或转移之后开始扩大基建规模,难度可想而知。世界上很多正在经历和已经经历去工业化的国家的教训是,一旦工业化减速或退缩,基建势必相应地减速或退缩而不是上升或扩大。


因此,即使美国最终可以推进基建项目的落实,并且在部分领域工业化“逆袭”成功,那也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时期,且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长期进行有效的调配,并重点投资相关制造业。

 

全球多国高铁大比拼


只有对基建的投入而没有对相关制造业领域的投入是不行的,而对这些领域的投资需要民间资本的转向。美国制造业这些年的退缩就与民间投资不足相关。


有一个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目前美国来自金融机构的资本只有15%左右用于为企业投资融资,而在20世纪初,银行会把大部分钱用来做这件事的。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更多地进口中国制造,还有中国建筑企业在这些年的建筑项目中积累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与经验,只是不知道拜登政府是否愿意开这个口子。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都喊出了振兴美国制造的口号,但是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特朗普自己就没有逆规律而行,他的财富积累主要还是靠钱生钱,他的建筑工程主要还是靠进口更便宜的中国制造。

 

中建美国公司承包的美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改造工程


据美国《商业周刊》2016年的报道,特朗普在参加竞选总统前最后的三个工程项目中,至少有两个从中国进口了钢材和铝材。其在芝加哥的一个项目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节能型玻璃墙。仅此一项,按照美国市场价格估计,特朗普就让美国公司失去了一笔超过3.5亿美元的订单。


特朗普节省开支赚了钱,最关键的是工程质量也没有因此下降。所以,当美国大规模基建开始之时,可能也是美国感觉到与中国“脱钩”的痛苦之时。


再做一个对比。大规模的国家基建项目的推进,需要政府具有强有力的决策力、执行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对企业的调配能力。美国在2017年对基建项目拖延问题所做的调查显示,拖延的主要原因有4个,一是沟通过程,二是决策过程,第三是设计环节,包括设计失误等,第四是运营商的效率,包括缺少技术工人等。如果是从国家或政府项目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这4个原因全都与政府及其现行制度相关。


这还不包括一些机场、铁路和公路等的修建会影响到相关运输业的利益分配,一些企业会受益,而另一些可能会受损,由此也会引发一些矛盾。


所以,在美国现在分裂的政治生态中,拜登的提案能否不打折扣地通过,这些项目在联邦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审议过程中会不会遇阻,都是未知数。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冒出的不少与体制相关的问题,迟滞甚至阻碍运行。


如果从好的一面想,这样的磨合会有利于美国的体制调整和改革,只是最终项目全面落成会到什么时候,就不好说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