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张敬伟:打造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化范本

来源:人大重阳网 | 作者:张敬伟 | 时间:2021-04-27 | 责编:申罡

文 | 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城镇化进程发生质的飞跃。4月19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月份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介绍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2020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相比美国90%的城镇化率,中国城镇化还是进行时,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群稳步发展壮大,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城市群并不仅仅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布局于中西部地区。以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圈为例,郑州、西安、成都和重庆这些“城市群主”不仅具有强大的区域聚集能力,而且也呈现出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以近年来各城各地的“抢人大战”为例,中西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有不错的吸纳人才能力。


二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居住条件稳步改善,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无论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还是周边“卫星城”,跨区域甚至突破行政藩篱的合作模式初步形成,譬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交一体化,再如社保的全国一体化。还有密布全国的高速铁路(公路)网络,不仅让各城市圈内部形成了一小时工作(生活圈),也实现了各城市群乃至全国各城市的互联互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无阻和生产、生活成本的降低,不仅提振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也提高了中国城镇化的质量。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破局,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的方向迈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持续缩小。尽管中国依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别的藩篱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但中国城镇化在稳步推进,而且从公共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平权待遇方面,能够为从乡村步入城市的新城市人带来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春节,为应对疫情的“就地过年”,不仅是对各城各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测试,也是对异乡人心理归属感的考验。事实证明,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城市治理者,还是“就地过年”的异乡人,都适应了这种新变化。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城镇化内涵提升的新水平,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的优异成绩,除了去年同期疫情导致的低基数,“就地过年”带来的发展红利,尤其是消费动力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就地过年”也让多年来人满为患的铁路春运经历了“淡季”考验——铁老大的这场“冷大考”,其实也从侧面折射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成熟,既要承受人满为患的春运压力,也要适应异常情况下的考验。


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洲和澳洲,发达经济体城镇化的特点均是涌向少数大城市。但在中国,19个城市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次级城市群,星罗布局于中华大地,这些城市群落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发挥着就地城镇化的作用。


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同步进行,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探索出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中国城镇化也在为全球打造新的现代化范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