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CMF报告: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应提高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资金支持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王晓宇 | 时间:2021-06-11 | 责编:蒋新宇

文丨中国网记者蒋新宇  实习记者王晓宇


6月9日,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7期)于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春海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主报告。


报告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讲解,第一,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特点和性质;第二,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持续性;第三,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的影响和对策。


报告指出,大宗商品价格在外生冲击之下,有先大幅下跌后大幅攀升的特点。把疫情等因素剔除掉,无论是全部大宗还是食品、农产品、金属、能源等,过去四个月变动情况和之前相比基本无异常,仅看今年,其变动轨迹和过去无太大的变动。


无论是能源价格、贵金属价格还是基础金属的价格,总体上并没有超过2008年危机以来的高点,能源的、价格基本延续了过去的波动。贵金属价格实际上涨较快,一方面延续了之前的变动趋势,更有疫情冲击之下所谓的避险动机以及流动性支持下的投机因素存在,从一些基础金属方面来看,无非是对过去高点的回归。


报告强调,经济修复回归,需求的上升并没有回到疫情之前那样的正常状态,而大宗商品价格回到了疫情之前,经济恢复拉动了需求回升,事实上不足以带动大宗价格如此迅速全面回归疫情之前。一方面,2021年相对于去年能源需求上升,但与2019年相比供给方面在下降,供给侧和正常时期相比,更大程度的收缩是驱动石油乃至能源价格上涨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疫情动态变化的跨国差异可能会带来大宗商品供求的错配。


在整个大宗商品价格当中,金属价格上涨尤为值得关注,根据相关研究,对于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金属比能源类更为重要,因此其价格变动值得注意。金属价格变动除了全球经济复苏以外,有另外两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一是绿色发展的理念所带来的脱碳行动增加了对金属的需求;二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金属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供给中断共同推动金属价格上涨。


报告分析了大宗价格变化背后另外一个支撑因素:发达经济体或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定位的转向。疫情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截至今年3月份,全球财政刺激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占全球GDP的比重也超过了15%。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报告认为,大宗价格上涨沿着整个产业链,从企业投入到企业产出,从上游到下游,从企业到家庭传导过程中的传导效应还没有全面地显露。目前,制造业层面投入价格上涨快于产出价格。主要经济体中,工业出厂价格上涨是快于消费价格上涨,即从企业的投入到产出,再从企业的产出价格到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传导中的传导效应还没有完全得显露。这也就意味着在生产当中,企业层面,特别是下游企业会承担较大的成本上涨压力,进而会到导致利润损失。经济在恢复,下游企业是否能把投入成本压力转嫁给最终消费者。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及其带来的膨胀压力,报告提出三项应对措施。


第一,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应当进行合理分担,对于不同环节、不同部门的成本进行合理分担;


第二,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甚至有一些已经面临生存危机。相关研究表明,这类企业的成本对税费也较为敏感,在大宗所导致的价格上升压力之下,通过政策对冲和缓解其他费用的成本,进而缓解其整体成本上升的压力。


第三,提高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应对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压力。面对内生问题,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较小,更多的还是在财政层面去发挥其成本分担、对冲和缓解的功能,从上述方面寻求相关的对策,并设计具体的政策手段和操作模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