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如何在对美国际传播中精准发力?

来源:人大国发院 | 作者:吕杰 | 时间:2021-06-22 | 责编:蒋新宇

文 | 吕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美关系是影响中国发展国际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领域之一。但中美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美国内部党争政治和竞选政治的影响和冲击,随着近期美国政治极化的恶化和认同政治的泛滥,以及中美双方在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上差距的缩小,中美关系也经历了双方建交以来最大的波折。大量学术研究已系统检验和论证了美国民意对其对外政策的显著影响,美国民众正是我国对美国际传播所能发挥影响的关键领域。美国民众对中国议题的兴趣如何?他们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和国际行为如何评价?对哪些维度的评价是影响他们对中国总体印象的重要因素?系统回答上述问题是我国在对美国际传播中精准发力的经验基础。


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和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展开的一项调查,利用美国比较议会选举研究项目(CCES)的调研平台,从2010年开始,持续采集了美国民众(18岁以上)对中国印象的民意数据,到2020年为止,已收集整理了8轮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本文运用这些民意调查数据系统梳理美国选民在一系列涉华议题上的态度和偏好,结合美国涉华新闻报道数据以及民众网络信息搜寻数据分析,尝试识别我国对美国际传播工作的有效着力点。


一、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国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评判、以及对中国政府承担国际责任的评估,是影响其对中国总体印象的三个关键变量。


过去十年间,美国民众对华态度变化呈现出一下显著特征。1、美国民众对中国议题的兴趣呈逐年上升,奥巴马政府时期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民众表达了对与中国议题相关新闻的兴趣,这一比例逐步攀升并在特朗普政府后期过半。谷歌搜索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美国民众利用网络搜索与中国相关新闻的频率平稳攀升,甚至超过了同一时段其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


2、美国民众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和国际行为的历时评估呈现显著的差异。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到特朗普政府时期,有过半数的美国民众认可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中国流行文化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但美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服务民众需求、保障民众权利、承担国际责任的评估相对偏低。


3、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回应民众需求、承担国际责任的评估,持续并显著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具体而言,若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回应民众需求、承担国际责任中任一维度的评估,从相对消极变为相对积极,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平均会有十四个百分点的提升。


二、美国传统媒体受众对中国的负面态度比例更高,互联网新闻资讯依赖程度较高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相对更为全面和客观。


民调数据显示,美国民众最主要的新闻资讯源于传统的电视网络,FOX和CNN新闻网分别是共和、民主两党主要的国际资讯来源。但不管是FOX还是CNN,系统的新闻报道内容分析显示,其涉华报道会刻意集中在有关中国人权、贸易货币政策、国际行为、民族问题等较易被曲解的领域;对一些客观事实,比如中国脱贫减贫的实际成效、中国自主减排的努力和效果等就很少涉及。这些经过刻意挑选且颇具意识形态偏见的涉华新闻资讯在相当程度上拉低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


与传统媒体相反,民调数据显示,对互联网新闻资讯依赖程度较高的美国民众,其对中国的认知更为全面和客观。通过被美国政治和经济精英所掌控的传统媒体传播对中国相对客观和积极的新闻资讯会遇到各种阻力。相对而言,互联网媒体自身的特性,为对中国相对客观和积极的新闻咨询提供了可能的传播空间。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美国民众很容易通过网络搜索到大量的图文和视频信息。某些对华友好英文媒体的涉华报道,也较容易通过互联网传播。


三、对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传统文化、国家治理回应性机制以及中国如何承担国际责任的故事,传播渠道应更多侧重于互联网媒介。


从传播内容的呈现上,我国在对美国际传播工作中应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政府回应民众需要、承担国际责任等领域的介绍。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近期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所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减贫脱贫的经验,都是构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因此,在制定对美国际传播政策时,应尽量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现,多讲中国政府回应民众需求、改善民众生活、提升民众满意度的故事,多维度呈现中国在不同领域承担国际责任、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相关报道应尽量弱化意识形态色彩,多利用公共外交和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以对冲美国传统传媒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消极报道和污名化的影响。


在传播渠道的选择和构建上,我方应侧重于互联网渠道。互联网媒体的相对开放,为对中国相对客观和积极的新闻议题提供了可能的传播空间。除了相对被动地从传统媒体获取与中国议题相关的资讯外,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通过网络主动搜索与中国议题相关的资讯。美国传统媒体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美国政治和经济精英的掌控,对我方国际传播工作的对抗程度较高。相对而言,美国互联网媒体的开放和接纳程度都更高。对美国际传播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这一特点,更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对中立的网络新闻媒介,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多对中国相对客观和积极的新闻资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