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研究】刘元春:大学生回农村的动力机制开始形成

来源:人大重阳网 | 作者:刘元春 | 时间:2021-10-26 | 责编:申罡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是人才,从目前所看到的一系列数据,我们对于最重要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研究还不够。”10月16日,在由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山东省委党校、德州市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1”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元春在主旨演讲中聚焦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以往大家都讲,有本事到城里混,到沿海地区工作”,刘元春说,二元经济体系下农业精英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人口空心化、老年化、低素质化。


他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是人才,当前公共服务与治理人才奇缺,农业科技人员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农业经营人员素质存在短板等。


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是其中的关键短板。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员占91.8%,高中或中专占7.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2%。


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问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专门提了乡村人才问题。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振兴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举措、组织保障等进行顶层设计。各地也全面跟进,不断进行基层创新,山东省也出台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从20个方面推进人才振兴。


刘元春认为,乡村振兴人才问题应该着重处理好存量与增量、专业职业导向与基础素质导向、小切口与全面铺开、市场导向与行政管控等关系,加快本地人才回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抓好农村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目前阶段人才振兴还是以增量为主,就是让本地人才回流。”在他看来,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输出的模式,在近五年得到革命性的变化。


最新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大约2.85亿,较去年减少了500多万。“其中减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大大缩小,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是4500元,本地农民务工是3600元,差距只有900元。我们看到大量农民工开始向本地转移,向农村转移。”刘元春说。


同时,还有一个人才回流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了农村。


“农民工的平均收入是4056元,大学生起薪最新统计是3600元,这个参数意味着我们的大学生要开始与农民工抢饭碗。”刘元春说,大学生向农村区域进发的收入动力机制开始形成,而不完全是过去按照行政方式向农村注入大学生,这是很重要的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当前整个农业收益率发生变化。


刘元春举例,比如,过去5年上市公司涉农板块,平均利润率是10%到13%,四十多个行业里面,涉农板块的收益率已经处于中游状态。“比较就会发现,建筑业的平均利润率开始低于涉农板块的利润率,批发行业也低于涉农利润率。也就是说,利用农业为基础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已经处于大幅度提升状态。”


“这几种变化,成为整个农村人才团队提升的很重要抓手。”刘元春说。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