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CMF报告:面对经济冲击,中国要确保稳定大盘发挥政策托底作用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2022-06-28 | 责编:蒋新宇

6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2年中期)在线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稳字当头的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题,刘伟、黄奇帆、杨伟民、刘元春、毛振华、闫衍、刘晓光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本轮经济下滑的性质为预期内的三重压力和超预期的两大冲击。两大冲击分别为3月以来新一轮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疫情冲击以及外部俄乌冲突之后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飙升。疫情冲击的时间范围、涉及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过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加大。

报告认为,宏观经济下滑必然造成微观个体的一系列变化。如企业绩效近期显著恶化,工业企业虽与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相比绩效较好,但其亏损额和亏损家数也在大面积扩大。同时,国内就业压力显著上升,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下降,幅度测算为2020年疫情期间下滑幅度的五倍左右,因此恢复政策应当提高针对性和规模性。

报告指出,在近三年持续疫情外部冲击下,企业和家庭相比疫情爆发初期更加脆弱。企业经营者、中小微企业者,恢复生产难度大。最高的恢复时间出现在2021年上半年,恢复程度在四成左右。线上经济同样受到影响,一季度已有72%的淘宝天猫企业收入处在下滑状态。

报告认为,随着疫情反复冲击和不确定性增多,各类市场主体信心都比2020年有所下降,导致市场预期有所转变。企业中长期的投资减少,短期资产增大,资产虽呈扩张态势,但主要为流动性资产。在信贷层面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幅减少。对居民影响更为明显。中长期贷款、消费贷、经营贷等均呈下滑趋势。面对新一轮复苏,企业对长期投资、重资产投资、流动性较差的投资,居民对耐用品消费、负债消费、住房类消费等行为将更加谨慎。

报告指出,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但复苏进程较2020年更加脆弱,最终呈现非对称的“W型复苏”的运行特征。要实事求是看待复苏情况,比较与2020年在微观基础、市场预期、外部环境、政策空间方面的异同及带来的挑战,同时要关注小概率事件未来带来的系统性影响。报告预测,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中国会面临复苏路径复工复产与经济刺激,如果进入稳健复苏阶段,将可能面临灰犀牛冲击。

报告认为,面对经济冲击,中国要确保大盘稳定,逐步恢复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要科学规划下半年增长目标和相匹配的政策力度,把握新阶段经济复苏带来的信心提振的窗口期。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进行中期扩容和工具创新。二是,要高度重视疫情冲击下各类微观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变化后的宏观经济后果,特别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行为的保守化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并达到一定的力度。三是,要制定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面对突发情况的灵活性,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配合,更好地发挥预期引导作用和政策乘数效应。四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及时建立储备,必要时动用一些非常规的政策工具,在防风险积累的同时避免造成市场预期的紊乱。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