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倡议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致开幕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原一级巡视员李海岩作主旨发言。来自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国家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美国、英国、荷兰、巴基斯坦等30余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全球发展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分议题展开热烈研讨。现将开幕致辞、主旨发言及研讨观点大致梳理如下。
在开幕致辞中,高岸明表示,发展是破解“时代之问”的有效方案,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一招,是更具内涵的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发展倡议,分别着眼中国与世界,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发展倡议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案例,全球发展倡议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球发展事业的目标愿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向世界表明中国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胸襟与气魄,为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发展进步贡献了独特的力量、智慧和方案。高岸明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谋求平衡发展和普惠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求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包容发展和创新发展。
在主旨发言中,李海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发展倡议是在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新阶段以来,提出的能够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鲜明地展现了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案,而且有着全球性意义,蕴含普遍性经验和智慧。全球发展倡议提出正当其时,无论是消除疫情影响、重回生活正轨,还是平息冲突动乱、解决人道主义危机,根本上都要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工商界、社会团体、媒体、智库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一、在第一分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研讨环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穗生,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伍聪,巴基斯坦巴中学会执行主任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等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杨开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并取得突出成就,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实际的创造性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体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张维为表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具有优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秉承实事求是的政治哲学,具有一个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整体利益党,建立了反映“民心”的人民民主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推动政治、社会与资本力量实现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平衡,进而实现了速度和规模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
赵穗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具有经济务实主义驱动、基于发展取向的国家体制主导和批判吸收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三个特点,强调经济成长和政治稳定的统一、市场取向和政府作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并且在对外交流中不具有政治附加条件,是一个成功可借鉴的现代化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乃至西方国家学习和仿效。
邹骥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全人类的现代化,是和全人类的利益高度一致的国家理想和实践。中国式的现代化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极大丰富物质、人力、自然和社会“四大资本”,有力推动绿色低碳路径创新,具有政治稳定长远规划的优势,能够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倡导开放的国际体系与国际合作,对全球发展和全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思义认为,中国无与伦比的现代化发展成就源于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国情的成功结合。相比于新自由主义、进口替代主义和基于有效需求控制的凯恩斯主义,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验证,而其他三种经济理论则未通过实践检验。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经验,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自己国家发展之中,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伍聪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这三个关键要素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了各式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优点,并且根据自身国情和制度进行了新的整合创造,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命运与共、和平发展的时代性。
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完美实现了人民利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倡导多边主义合作,反对有我无他的“零和博弈”。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以中国为榜样,学习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在第二分议题“全球发展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荷兰前教育、文化及科学部部长奈斯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席教授郑永年,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潇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教授、政治学研究国际中心执行主任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吴传华等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
郭华东认为,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围绕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重点合作领域,充分挖掘和利用创新大数据技术,加强数据合作与分享,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家数据和信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夯实各方的共识,助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鄢一龙表示,面对全球发展危机,要推进新型全球化道路,而不是退回到逆全球化或分裂式的全球化。这条道路相比于传统模式有六大特征:“开放共享”超越“人以群分”“各自为战”,“共同发展”超越“零和竞争”,“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均衡的全球化”超越“不平衡全球化”,“平等—自主”超越“支配—依附”,“多元化”超越“统一化”。
奈斯安提出,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塑造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全球事务合作上的挑战。现在是国际秩序多元化的时代,全球发展倡议是一个任何国家都无法拒绝的提议,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各国积极对待全球合作,使得国家之间的对话合作不取决于价值观体系,而是共同致力于全人类的福祉和世界繁荣发展。
郑永年认为,当今世界没有足够多的好的国际公共品,但又在产生太多坏的国际公共品,这与美国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排他性国际秩序密切相关。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特别有益于在逆全球化、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面前尤为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应该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加强合作、良性竞争、管控分歧,为国际和平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
李潇潇以中白工业园建设为例,介绍了中国海外园区建设服务全球发展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经验。她认为,在海外园区建设中,需要处理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和学习先进经验的关系、初期付出和长远受益的关系,为推动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表示,美国试图抹黑中国形象的行为已对中国发展利益造成损害,中国有责任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相通相融之处,在气候变化、疫情危机、经济衰退、战争冲突等重大议题上,为国际社会提供双赢的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传华认为,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由于受到西方的外部干预而无法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宣告了按照西方模式改造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宣告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摆脱西方现代化的窠臼,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非洲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