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刘元春:思考香港的定位要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郭泽涵 | 时间:2022-09-27 | 责编:蒋新宇

文丨中国网记者 郭泽涵

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近几年受中美博弈和新冠疫情等多种叠加因素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挑战。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关乎香港能否一如既往地在中国经济、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此,9月24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3期)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邀请多位政界、学界、企业界经济专家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联合解析。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受邀参加研讨。他在发言中指出,2018年深圳GDP超过香港,新加坡2017年全球资产管理规模超过香港并于2018年GDP首超香港。与此同时,近两年洛桑学院持续下调香港的城市竞争力。2017年之前香港连续几年排世界增长竞争力第一位,去年已回落到第六、七位,香港传统地位的变化、未来定位、转型受到高度关注。刘元春提出,香港应该向大湾区全面靠拢,在科创上进行全面重构,形成科技金融新模式。

刘元春指出,在大国博弈、全球滞胀的当下,对香港经济地位和战略定位的讨论中,“汇率制”成为焦点。美元急剧加息,香港汇率本质上会丧失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港币毕竟要全面跟进美元加息。刘元春认为,对香港要从全局角度来思考,他说,汇率制度的变化由香港在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分工体系、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位置决定。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并不是以金融为核心,后来才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六七十年代香港GDP中制造业曾达30%,而目前制造业只占0.6%、0.8%,香港产业的重构并不是一成不变。

刘元春强调,思考香港的定位还要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印太的再定位来考虑香港的功能。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从全球各种产业以及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尤其是未来金融功能深化的趋势、整体城市的竞争力布局来思考。他表示,俄乌冲突之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2008年后传统三角模式出现,即美国GDP占全世界的25%,欧洲的GDP基本占全世界的25%,亚太区域特别是印太区域所占比重是25%。但十年后模式已发生新变化,俄乌冲突直接导致欧洲经济崩溃,从而导致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按现行汇价计算,中国GDP去年超过欧盟总量就是其中之一。

刘元春判断,两个大国的冲突主导世界未来的格局已开始全面显现,而不是简单的三角博弈;印太时代已全面到来,根据最新研究,美国经济将在2025年从目前的25%左右下降到22%,而印太区域将上升到34%-35%,欧洲板块可能将跌破20%。因此,在中美博弈中,香港能否成为“桥梁”值得思考。

刘元春指出,随着印太时代的到来,新加坡和香港作为印太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核心枢纽,在印太区域战略博弈中发挥 “桥梁效应”的作用大小需要考虑。从2020年起,新加坡经营的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是3.4万亿美金,香港是3.1万亿美金,但二者在金融资产结构上有很大变化,比如在香港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6.1万亿美金,是GDP的17.8倍,而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有6526亿美金,是香港的十分之一。二者资产管理和金融资源整合实际已发生分工和变异。

刘元春说,如果把地缘政治因素、逆全球化的因素剔除掉,只考虑金融的发展,“飞地”作为世界金融资源配置很重要的中心,其桥梁功能和交易中转站功能很重要,是否可以真正进行风险控制,尤其是对前沿风险进行全面定价、全面引领,是决定金融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